政策財經
高利貸放貸者自白:摸黑回家和爸媽吃年夜飯

字號:

2014-02-15來源:經濟觀察報作者:種昂

  一個高利貸放貸者的困局

  正月初一晚上,張誠(化名)趁著夜色,在濃重的鞭炮聲中悄然離開了濱州陽信縣商店鎮的家。在跑路的多半年時間里,他只在年三十兒這天回過一次家,與父母吃頓年夜飯。

  從2011年起,張誠從十多個親朋手中吸納了兩千多萬元放給了當地最大的借貸者之一——陽信縣香港匯鑫投資咨詢公司。當該公司老板呂啟元跑路后,張誠經不住債主們天天上門索債,無顏面對親朋,最終也消失在鄉親們的視線中。

  年夜飯后,在老母的哭聲中張誠再次摸黑而去。他不知道,何時能再次回家,看望父母。

  意料中的崩盤

  “民間借貸關鍵是錢借得來,放得出,收得回。”談起兩年多的借貸經歷,張誠悔恨不已。他坦言,盡管借來了很多,放出了不少,但收回來的很少。

  2011年,國務院出台政策鼓勵民間借貸,“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一時間,全國各地民間借貸興盛起來。張誠原本經銷電動車配件生意,當看到親朋們紛紛干起融資借貸后,他被高額利潤吸引加入其中。

  張誠盤算,吸納一筆資金月息兩三分(2%-3%),以六七分放貸出去,每年利潤高達50%。資金越多,利潤總額越大。但陽信縣是山東省級貧困縣,農村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多元。當地經濟薄弱,銀行數量少,民間匯集的資金成了最為稀缺的搶手貨,放貸者能否募集到錢,便成了關鍵。

  當時,剛剛入行的張誠只能借到三五萬元,月息一兩分,加上自有資金,放貸規模有數十萬元,月息兩三分。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民間借貸中時,資金的爭奪越來越激烈。

  “為了搶到有限的資金,月息每天都在漲。你出5分,他就敢喊7分,經常有談好的資金被同行以更高的月息搶走。”張誠回憶,“你只要借得來錢,就不愁放不出去。”

  瘋狂的情緒不斷推漲,隱藏的風險卻無人顧及。到了2012年春,陽信民間借貸的月息已漲到五六分,到了8月份月息都在八九分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了一毛二。而月息八分換算為年利率,已超過100%。

  隨著利息不斷飆升,前來借錢的實業老板越來越少,更多的則是新近涌入的放貸者和資金倒手。由于民間借貸的利潤遠高于實業經營,像許多放貸者一樣,張誠把店面、房產等固定資產在銀行扺押,把生意的流動資金轉移出來,全部放貸出去。

  短短七八個月的時間,張誠瘋狂吸儲放貸,資金規模從數十萬元攀升至2000多萬元,已躋身當地放貸大戶之列。張誠最大的客戶就是陽信縣香港匯鑫投資咨詢公司。這是一家2011年2月在濱州工商局注冊的企業,董事長名叫呂啟元。

  在張誠心目中,呂啟元是當地最大的資金倒手之一。僅他所知,多人均向呂啟元放貸了上千萬元。據當地多人估算,呂啟元至少吸納了上億元的資金。

  “呂啟元給人的印象一貫財大氣粗,坐著上百萬元的豪車,借貸月息再高也很少還價。”最初,張誠放貸給呂啟元只有200多萬元,最終卻達到了2400多萬元,月息更是攀升至8分至1毛不等。

  張誠清楚地記得,他放給呂啟元最后一筆貸款是在2012年8月底。8月25日,呂啟元創辦的香港匯鑫投資咨詢公司特地舉行了隆重的開業慶典儀式。這家公司在陽信縣繁華路段租賃了三四百平方米的辦公室,豎起了長達近百米的碩大招牌。開業當天,公司門口花籃錦簇、鞭炮齊鳴,上百嘉賓雲集。

  開業第二天,呂啟元提出再借700萬元用3天。被宏大慶典所迷惑,沒有絲毫防備的張誠又放給他685萬元。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位打著“香港”招牌,看似財大氣粗的老板在公司開業不到十天就上演了“金蟬脫殼”,悄然跑路。

  作為最大的借貸者,呂啟元跑路形成了巨大的資金黑洞,引發了整個縣城所有借貸者的恐慌。所有的債主都拿著憑據去找下家贖款。可越是這樣,越追不回欠款。下面的債要不來,上面的債還不上。一面被債主逼迫著,一面逼迫著借款人,完全身不由己。

  對于呂啟元吸納上億資金的去向眾說紛紜,有的說這些錢被過高的利息掏空,有的說投到了陽信德馨禽畜肉類有限公司,還有的說投到了一個橡膠項目。

  此后,每天張誠都掙扎在追債與還錢的兩難之間。一個縣就是一個熟人社會,當初借錢給他的不是同鄉、同學,就是親朋好友。面對他們輪番上門追債,張誠不得不硬著頭皮,賠著笑臉,費盡口舌地解釋。可還不上錢說的再多也沒用。

  最初,親朋好友們還只是言語催促,時間一長,眼看著數十萬的血汗錢沒有著落,大家的耐心越來越少。有的惡語相加,有的上門摔砸,原來的親朋舊故現在變成了“冤家對頭”。

  面對借款人,作為債主的張誠也辦法不多。他有時會在借款人的公司里干坐好幾天,有時也會上門放兩句狠話,但沒有行動很快就被人識破是“紙老虎”。張誠坦言自己是生意人,不會去僱用打手追債。“再說,真把人逼跑了,追回欠款就更沒希望了。”

  呂啟元跑路后,張誠的2000多萬貸款始終無法收回。萬般無奈之下,在去年的一天夜里,張誠也選擇了跑路。如今,身在外地的他幡然醒悟,“現在來看,八九分的月息實在太高了,根本沒有企業能夠承受,崩盤是遲早的事。”

  缺失的堤壩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山東陽信縣民間借貸歷經了興起、繁榮、崩盤、衰敗的過程。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成為了受害者。他們有的是商人,有的是郵政局的職工,有的是醫院的大夫。他們原本積累了一定的財富,擁有著豐厚的人脈,參與民間借貸無非是看中了高額的利潤。

  他們從民間以較低的成本吸納著數十萬乃至數千萬的資金,以高額利息放貸給急需用錢的人,以賺取差價。經過多人轉手,層層借貸,逐級累加,山東陽信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金”字塔。最終,不計其數的資金匯集到少數人手中,資金規模從數萬元累積到數億元,借貸月息也從兩三分??升至八九分。

  當地民間借貸崩盤后,他們一個個不是被迫跑路,就是債務纏身。在陽信縣商店鎮,一位村委書記說,他以1分月息幾乎借遍了本村村民,共吸納了600多萬元,又以3分到6分不等的月息通過郵政局劉某放貸給了呂啟元。呂啟元跑路后,這位村委書記被同村索債幾乎不敢回家。

  商店鎮另一個村子共有150戶,一位72歲的老人受人委托挨家挨戶動員,憑著在村里的威信,從70多戶村民手中以1.5分月息吸納了160余萬元。見到記者,這位72歲的老人哭訴說,所有的錢都被放貸給一個叫張清新的老板。現在中間人跑路了,臨近春節村里的人每天都在找她追債。

  張清新是陽信另一個集資大戶,也是商店鎮燕店村村支部書記。自稱在河南鄭州的張清新承認,“的確融了資,但我沒有像他們一樣關機跑路,”可他卻說,“借錢給我的都是親戚、朋友,沒有逼著我要債。”

  商店鎮、河流鎮等諸多借貸者均反映,他們吸納的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的資金輾轉匯集到張清新手中,部分村子幾乎家家戶戶參與集資。由于直接放貸給張清新的人紛紛跑路,債務鏈條不完整。大家沒有証據直接向張清新要債。而張清新在接受采訪時則表示:“你看到我給他們打過欠條了嗎?沒有!絕對沒有!”

  由于許多企業老板把自有資金拿去放貸,大量資金無法收回使他們的生意受到沖擊。據當地人反映,陽信已有眾和木業、梨花台科技、利民面粉廠等企業老板跑路,恆通餐具、瑞陽工貿、魯陽科技、紅芳油脂、希貞糧油面粉等一批企業因民間借貸破產停產。

  當地諸多身陷危機的借貸者紛紛呼吁,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民間借貸往往演變成高利貸,現在陽信經濟已被高利貸重創。誰都知道開閘放水前應先修堤壩,政府既然鼓勵民間借貸,就應該及時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法律和行政監管體系,保障民間金融規范、健康地運行。

  但當記者把上述情況介紹給陽信縣金融辦主任張建波時,他表示有耳聞但對總體情況不了解,縣里暫時也沒有相應對策。

延伸閱讀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