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天津,在不到120公里的距離內竟然分布著兩座直轄市,在素以政治規格決定城市地位和資源動員能力的中國,這絕對是一個讓其他經濟區域羡慕和嫉妒的優勢。
不過,在過往數十年的發展中,這一優勢並未給區域的合作帶來便利,反而形成了比其他區域更難以協調的障礙和困難。于是我們看到,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里,當中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在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制造業帶動下,日益形成緊密的區域經濟合作體參與全球競爭時,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京津冀還尚在為理順合作機制而努力。
改變從2014年春天開始,高層的介入結束了區域合作十多年來踟躕不前的困局,最為棘手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問題也正被迅速理清。兩個直轄市的合作所能激發的想象空間,也引發了各方的關注,不管是炒作熱點城市房價,還是相關概念股的暴漲,都凸顯了嗅覺敏銳的資本已然開始行動;而不斷爆出的“中心”、“副中心”之爭,也在政府層面打破了往日區域合作的沉寂。
所有這一切都在預示著,隨著資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在未來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中,以京津為核心的區域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一個最新的進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
據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范恆山在5月28日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前不久發改委組織各部門按照綜合和專題對這一地區進行了全面深入調研,已形成了相關的調研報告。目前這項工作正在走向深入,發改委的起草班子正在根據中央的要求,抓緊進行規劃和文件的起草工作。
雙城破局
從天津城市的發展歷史來看,它正在迎來城市“復興”的最好機遇。之所以稱之為“復興”,是因為這座城市在歷史上確實曾經風光過,在近代史上,它一度是中國僅次于上海的大都會,北方的經濟中心。
不過和上海獨占長三角龍頭地位不同的是,天津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還要受北京這個鄰居的影響。在以地緣與產業、人文為紐帶的區域發展、城市聯合成為當下區域競爭主流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協調好這兩座城市的關系,一直是該區域發展的重要難點之一。而由于北京作為首都的獨特身份,也使得兩個城市的協作在國內城市的合作中幾無先例可循。
當然,如果把觀察的視角推向更遠,從其他國家和區域的發展經驗中,可以找到一些參照。以首都為中心形成的城市群,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單中心模式,就是由單個城市發揮中心作用,如英國倫敦;二是復合中心模式,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實力較強、職能互補、社會經濟聯系緊密且各有優勢的城市共同發揮中心作用。如美國的華盛頓-紐約模式,日本的東京-橫濱模式。
以北京與天津的現實情況來看,與東京-橫濱模式最為吻合。兩地可以借鑒其“首都+港口”的組合架構,形成產業上的優勢互補。從歷史上來看,北京與天津也曾存在過經濟和首都功能協調互補的狀態:北京一直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天津則主要承擔經濟職能。
只是后來,北京憑借著首都的獨特優勢,實現超常規發展,兩地內在的聯系與分工才被打破,最終使兩個城市才陷入了畸形競爭。20世紀80年代,北京為避免對天津港口的依賴,舍棄離它最近的天津港,選擇在天津以東的河北投資修建了自己的港口。
具體項目上的爭奪同樣激烈。在上世紀90年代,兩地為一個乙烯工程在選址時究竟是定在北京還是天津而爭論不休,最終這個項目被分成兩半,在兩地分別設廠。但由于沒有達到相應的規模,兩家廠都難逃虧損的厄運。
北京迅速做大的同時,不僅對區域內其他城市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也使自身的城市職能逐漸扭曲:這里既有著中國最為前沿的科技產業,也有著最為原始的集貿批發市場;這里既為日益緊張的公共資源而焦慮,其龐大的投資又吸引更多的外來資本和人員進入;這里既是文化中心、對外交流的中心,也有著大量低端制造業。
兩地的發展困局如何打破?在28日的發布會上,范恆山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確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北京城市功能過于集聚,人口增長過快,大城市病比較突出;京津冀三地的定位不夠清晰,分工不夠合理,區域內發展落差比較大;該地區城市密集,但是大中小城市發展不協調,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比較弱。
因此在發改委制定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規劃中,“優化區域功能”也被列為重要原則,“要重新審視並明確京津冀各自功能定位,以優化首都功能為重點,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同時還將“堅持問題導向,著力體制創新”。
天津機遇
從此次京津冀一體化規劃透露的信息來看,北京瘦身已是不可避免。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艷日前曾表示,目前北京、河北、天津正在聯合做規劃,把一部分首都溢出的,不符合“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核心職能的產業疏解到周邊。目前北京市也正在組織智囊機構研究哪些職能和產業適合被轉移出北京。
雖然北京尚未確定哪些是屬于不符合首都核心職能的產業,但自從疏解首都功能的風聲放出后,已有多地蜂擁北京爭搶項目。其中天津河北這些“近水樓台”的地區自不待言,周邊的山西、內蒙古、山東、遼寧等省區也都不甘人后,甚至遠在上海的浦東新區也希望分一杯羹。
就津冀兩地的優勢比較而言,天津倚濱海新區之便,尤其是以天津港為核心的大物流體系的構建,在承接北京產業外溢當中,可能更占優勢。而且此前北京一些大的工業研發中心已經陸續落戶天津濱海新區。而在2013年,京津簽署了囊括十大方面的合作協議,其中交通、物流、科技、環境、旅游五個方面格外搶眼。
從城市功能定位角度來看,河北將全面承接京津產業和人口轉移,保定、廊坊、張家口和唐山等地態度較為積極。天津強調借力引進北京部分產業和項目。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認為,天津側重引進金融服務業,做實北方金融中心;其次是整合京津科研資源,打造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
在劉剛看來,打造最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是天津實施京津協同發展戰略的基礎和條件。首先是要加快空間載體建設。針對可能轉移和擴散的總部經濟、金融和科技研發服務產業,加快對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濱海科技城、津南科學城、武清新城和南站科技商務服務區的規劃和建設。
劉剛認為,隨著京津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科技創新資源的聚集,為了獲取鄰近科技創新資源富集區和市場的優勢,天津將成為國際和國內企業總部和研發基地的首選區域。與生產和制造活動不同,研發設計活動需要的是創新創業環境。在城市功能建設上,天津必須適應這一新的發展需求。
空間載體建設之外,天津還需要以創新創業環境的構建為重心,加快最富活力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建設。同時還要準確分析和把握天津現有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重點領域,通過有針對性的北京科技創新資源的引進和創新服務平台的建設,實現產學研相互融合,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最后還要加快天津社會服務市場的開放,引進優質資源,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相互協調。
在區域內將承擔更多重任的天津已在行動,以空間載體建設為例,天津已在打造多個平台。在承接總部經濟、金融功能的載體建設上,濱海新區內就有于家堡金融區和以“高銀金融117”大廈為核心的國際化商業中心區兩大載體,其中高銀金融117大廈是由高銀地產投資建設的城市綜合項目“新京津高銀天下”的標志性建築,高近600米,可謂是高瞻遠矚。
中心之變
隨著北京功能的疏解和城市的瘦身,其定位也在不斷調整。除了在其城市規劃中承擔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科技創新中心”外,其他非首都功能定位在不斷弱化,包括雖未被正式提出但事實上存在的“經濟中心”功能也在被弱化。
在劉剛看來,長期以來,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之間,尤其是京津之間缺乏以比較優勢為基礎、明析的專業化功能定位。例如北京,在計劃經濟以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依托獨特的政治資源,其城市功能不僅包括作為首都功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而且包括非首都功能的科技教育中心、金融中心和其他經濟中心。
隨著北京城市功能的泛多元化,人口的過快聚集和空間的野蠻擴張,使城市患上了嚴重的“大城市病”,人口和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從發展的實際看,非首都經濟功能的野蠻增長,是北京“大城市病”產生的根源。
劉剛認為,京津協同發展的前提首先是還北京首都功能定位,通過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的著力打造,加快成長為世界城市。其次是還天津北方經濟中心的功能定位,與北京聯手建設成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研發轉化基地、國際航運中心、對外開放的門戶和宜居生態城市。在明晰各自城市發展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才會存在京津協同發展打造現代“雙城記”的可能。
從目前兩個城市的功能和定位看,未來京津冀三地在合作中將呈現很好的優勢互補。以科研為例,北京科研能力強,其科研投入比例是河北的10倍;天津的科研轉化承接能力強;河北的石家莊、唐山等城市的生產能力強。這就構成了一條“研發-轉化-生產”的鏈條,這個鏈條恰好排布在京津冀發展的縱向主軸上。
北京與天津的深度融合還將形成“國際城市”對接“國際港口”的完美組合。北京提出建設成為“國際城市”的目標,這需要天津、河北乃至山西、內蒙古的腹地支撐;天津正致力于發展成為“國際港口城市”,也將為北京提供港口服務。而濱海新區在發展中已經與河北曹妃甸港口、黃驊港、秦皇島港形成了沿海產業帶,以濱海新區為中心形成的沿海經濟帶將與北京形成良性互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京津兩地最為看重的金融中心方面,也有望形成金融總部與金融創新相協調的發展格局。目前天津最為渴望的自然是北方第二金融中心的落地,在和北京的服務業產業對接中最重要的是金融業。而天津濱海新區的則以“金融創新”來布局,建成了一批交易市場,創新了多種金融衍生品。在此基礎上,北京與天津有望形成金融總部與金融創新的協同發展。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下,以北京為單中心的規劃布局正在被打破。雖然這種變化從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即已開始,但當時的“北方經濟中心”更多只是一種名號,尤其是在區域布局和宏觀規劃層面並未體現出明顯的傾斜。在新一輪的規劃布局中,天津有望獲得更多政策支撐。
升級引擎
打造新時期的京津“雙城記”,正在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任務。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此前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一定要增強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體制機制的勇氣,繼續研究、明確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進。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則表示,北京發展,離不開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定要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跳出北京看北京。著力推動京津冀三地經濟朝著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實現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在城市產業布局和發展模式上,北京要放棄發展“大而全”的經濟體系,騰籠換鳥,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使經濟發展更好服務于城市戰略定位。調整疏解北京城市功能,要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克服“舍不得”的思想。
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則表示,要樹立全局意識,以高度的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和時不我待的擔當精神,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天津將著眼于城市定位,發揮港口、制造業、濱海新區綜合改革先行先試等比較優勢,在聯動發展、差別化發展、特色發展、共贏發展上下功夫,全面加強區域發展規劃編制、高端制造業分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現代化交通綱絡系統、推進市場一體化等合作,努力形成新的體制機制,京津冀共同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截至2013年底,北京中關村企業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已達269家。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挂牌的河北省企業達到77家,累計融資23.9億元。無論是從高層表態還是從現實操作層面來看,京津冀整體的發展格局,正在開始“由競爭大于合作”,轉向在“合作中獲得共贏”的思路轉變。
京津冀發展思路的轉變,顯然不僅僅是區域內受益。在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改革發展的又一個序幕拉開。”
它意味著中國各大區域板塊的發展,在以這個思路開始重新梳理,中國經濟的發展,將由單個城市、單個的省份發展,開始轉向連片、區域化的發展,這是一個國際性的趨勢。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將改變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版圖。在這一地區,集合了“首都經濟圈”,“京津冀”、“環渤海”三個圈。
在天津本地一位研究區域經濟的專家看來,“如果在京津冀區域內真正做到優勢資源共享,那麼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潛力將有可能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升級的重要引擎。其區域的發展潛力至少比珠三角要大,甚至可能超過長三角。”
誰的紅利?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地合作正在不斷深化。位于京津冀樞紐地帶,有著新京津之稱的天津濱海高新區正抓緊搭建對接平台,以承接北京金融、貿易等高端產業的轉移。目前天津濱海高新區已經與北京市政府初步達成協議,共同規劃建設未來科技城,其中率先啟動建設的京津合作示范區將成為承接兩地協同發展,科技、產業、城市功能轉移的新地標。
作為首批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濱海高新區建區20多年來,始終堅持依靠科技為引擎發展經濟。近年來,該區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13年濱海高新區核心區全年完成生產總值830億元,實現兩年翻一番,增速保持天津第一,完全做好了京津冀一體化下的產業承接準備。
在濱海新區高新區內,以承接總部經濟、金融功能為主要載體的“高銀金融117大廈”在建高度已經突破250米,預計在2016年第四季度竣工並投入使用。這座天津未來的地標性建築,其規劃高度一度是亞洲之最。
以117大廈為核心的城市綜合體項目“新京津高銀天下”由高銀地產投資建設,建成后這里將形成一個包括商務辦公、五星級酒店、高端商場及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服務式公寓及歌劇院等現化設施,足以滿足國際商務人士在天津濱海高新區辦公、休閑和娛樂等多方面需求的綜合功能區域。“新京津高銀天下”項目的建設從硬件設施上為天津濱海高新區承接北京金融等高端產業轉移打下堅實基礎,填補了天津濱海高新區在高端商業綜合體方面的不足。完善區域配套並提升整個區域價值。
這里將形成一個以“高銀金融117大廈”為核心的國際化商業中心區,以滿足國際商務人士在天津濱海高新區辦公、休閑和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例如,項目內的高端商場將引入國際一線品牌,可以為國際商務人士提供頂級購物服務;完善的娛樂配套設施可以為國際商務人士提供一個休閑、會客、商務談判的場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又可以為入住的跨國公司召開國際性會議以及展會提供場地;最后,辛勤一天的國際商務人士,還可以到歌劇院欣賞一段優美抒情的表演,緩解一下緊張的神經。
縱觀整個“新京津高銀天下”商業中心區,其建成后將在京津冀區域內形成“北有國貿,南有高銀”的商務新格局。如何與北京錯位發展也是該商業中心考慮的重點之一。
據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高銀地產不僅在此打造了華北區域最高的商廈,還重磅推出了國內首個馬球會所。其目的在于打造“新京津圈層”,以吸引各地實力人士青睞。
相關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該項目建成后將在京津發展軸上打造一個可與香港中環商務區相媲美的全新國際商務區項目,完美實踐“京津同城化”的概念,也將推動該區域的快速發展。如今包括“文化原創榜”、雪地馬球世界杯賽等系列活動已先后在天津環亞國際馬球會舉辦。
北京和天津作為毗鄰的兩個大型城市,一直以來都是北方經濟矚目的熱點,也是環首都城市圈的核心。同時,兩座城市依據各自的特點發展出自己不同的產業和特色。借助國家給出的不同定位,在未來,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將會基于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通力合作,打造“雙核”經濟中心,帶來中國經濟第三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