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盟逐漸從經濟低迷中走出,歐盟成員國同美國開始了新一輪有關投資和物流服務的競爭。與此同時,美國的供應商也表示,更願意擴大其在在歐洲大陸的經營。
一個新的跨大西洋貿易協定對雙方的潛在影響尤為深遠。美國和歐盟(EU)之間貿易額達1萬億美元,歐美近8億的人口創造了世界GDP總量的近一半,貿易額占全球總量的40%。
雖然到目前為止,談判雙方尚未就跨大西洋貿易(TTIP)達成協議,精明的美國公司卻早已開始考察物流供應商和歐盟的供應鏈綱絡,利用自身在市場準入預期的變化,監管方面和規則上的優勢,獲取豐厚利潤。
“跨大西洋貿易最大限度地削減了非關稅壁壘。”ICAT國際物流業務的副總裁安-布魯諾講道,“如果TTIP談判成功,就能消除一半的非關稅壁壘,美歐雙方的國內生產總值均能增長3個百分點。”
安-布魯諾補充道,幸運的是,歐盟各成員國的鐵路、航運、航空貨運公司以及
港口有足夠時間進行調整,迎接即將到來的TTIP框架下的跨大西洋貿易。
波蘭:發展物流綱絡,加速經濟發展
繼續大力發展物流綱絡,波蘭將從中受益匪淺。
“我們看到,更多的歐盟國家在效仿波蘭,吸引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仲量聯行(JLL)房地產投資管理及服務公司全球供應鏈和物流解決方案負責人理查德-湯普森指出,“波蘭已經成為美國跨國企業在中國和印度以外的第三大市場,寶潔和金佰利(美國消費品公司)這樣的公司成為了先行者。”
“就像曾經在美國發生的情況那樣,多式聯運正在波蘭和周邊國家迅速發展,”湯普森說,“我們對傳統交通工具的依賴正在減少,更多的是利用短軌。毌庸置疑,電子商務將持續增長,在歐盟也是如此。”
另一家領先的商業地產服務商——高力公司的國際分析師也認為,未來十年內,歐洲的工業和物流市場有望呈指數倍增長,受益最多的將會是波蘭。實際上,現在已有超過350家的美國公司在波蘭設立了辦事處、工廠、子公司或合資公司。
高力公司企業解決方案總監卡雷爾也看好波蘭,“波蘭生產和消費的增幅將達到歐洲第三位,將對未來歐洲物流市場的發展發揮巨大的作用。”
最近,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在波蘭建立三個物流中心,僱傭了超過6000名正式員工,進一步拓展其在歐洲的勢力范圍。亞馬遜歐洲業務主管蒂姆-柯林斯認為,“波蘭的地理位置位于歐洲的中心,同亞馬遜在歐洲的客戶相鄰,吸引亞馬遜在波蘭投資的主要原因是當地能夠為其提供技術嫻熟的勞動力。”
柯林斯介紹,亞馬遜計劃在波蘭弗羅茨瓦夫附近建立兩個物流中心,在波茲南附近建立一個物流中心。波茲南的物流中心和弗羅茨瓦夫的其中一個物流中心將于2014年8月份投入使用,另一個也將于2015年中期開始運營。消息一出,聯邦快遞公司十分振奮。過去幾年,他們在該地區一直比較活躍。
“波蘭經濟的走強和電子商務的大力發展,都會大幅增加運輸服務的需求,”聯邦快遞的首席運營官邁克爾-鄧博華說,“我們認為,波蘭將會成為投資增長的重要市場。”
德國:物流綱絡四通八達
四年前,聯邦快遞將其歐洲中部和東部中心從法蘭克福遷到了科隆,以便更好地推廣業務。而他們的主要競爭對手UPS,做出了該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基礎設施投資的決定——投資2億美元,用于在德國科隆市郊建設航空物流中心。
“通過這次升級,我們擁有了足有15個足球場那樣大的廣闊空間,適應不斷增長的出口需求。”UPS歐洲公司總裁辛迪·米勒表示,“所有這一切,將確保UPS的科隆波恩的航空樞紐仍是UPS歐洲快遞綱絡的核心,成為UPS全球空運業務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
UPS在科隆波恩機場的操作區面積超過1130000平方英尺,增設了八個自動分揀機,每小時分揀190000個包裹(每秒約53個),使集線器的包裹分揀能力提升了70%,現在該輸送系統只需15分鐘,就可以使一個包裹通過從卸載集線器到負載點。
米勒補充說,“這是一項長期戰略,幫助供貨商在歐洲范圍內和連接歐洲與北美、亞洲的重要貿易通道的競爭中取得成功。這一戰略的大背景是,即將到來的自由貿易協定將為各種規模的公司提供發展平台。”
與此同時,德國法蘭克福機場(FRA)去年的貨物增長量刷新了一項新的年度紀錄——210萬噸。而就在今年1月份,聯邦鐵路局的貨物吞吐量(航空貨運和航空郵件)上漲7.2%,達到160970噸。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在繼續擴張。
“在2011年,法蘭克福機場是歐洲唯一開辟了全新航線的大型機場,隨后又于2012年擴建了一個大型航站樓Pier A-Plus,”法蘭克福機場公司執行董事會成員安科-吉森說,“機場新開發的用地也可作為我們的貨運站、貨運城。”
2013年底,歐洲領先的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全球國際貨運公司(DB Schenker)將公司新的總部設在了這里。今年,世界上第一所機場大學將落戶于此,為美國和歐盟的物流管理人才提供繼續教育。
德國的漢堡市是著名的海港,美國的航空托運商早就把目光投向了這里。漢堡機場已于今年早些時候開始建設新的貨運中心(HACC),新建設施將取代原有的航空貨運中心,面積將達645834萬平方英尺,預計將于2015年夏天正式投入使用。
“我們自掏腰包,投資4500萬歐元建設現代空運設施。”機場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艾根史威勒說,“貨運中心的設計計劃是同代理公司合作的,我們之前有合作的基礎。”
該機場具有較高的租戶組合比例,約有85%的空間已經簽訂了合同,其余的正在為簽訂合同進行全面談判,新的貨運中心年吞吐量將高達150,000噸。
歐盟三大貿易口岸全面升級
按照仲量聯行(JLL)公司理查德-湯普森的說法,當海運滲透到歐盟時,美國的船運商應將重心集中放在三個海運貨物的運貨渠道——漢堡、安特衛普以及鹿特丹。
鹿特丹港務局集裝箱物流總監Emile Hoogsteden談到,馬斯夫拉克特港區二期(鹿特丹主要港口發展計劃)工程的落實,會使現有的工業倉儲空間擴展,港口供應鏈綱絡得到優化。
Hoogsteden表示,“除這里以外,歐洲再無其它港口能讓世界上最大的船只連續停泊24小時。”
每年,鹿特丹港承載了北歐國家幾乎30%的集裝箱進出口,該地區因此成為制造商和零售商在歐洲供應鏈操作的主要中心。
例如,門羅國際物流公司(全球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單位康威公司),目前正計劃在鹿特丹的93,000平方英尺的區域內進一步發展公司業務。據門羅歐洲公司董事長托尼·岡恩介紹,歐洲的分銷中心設在了荷蘭,能夠分銷來自亞洲和美國所有采購產品的57%。托尼·岡恩說,“大部分是在鹿特丹地區,其靈活性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該地區建立動態的供應鏈。”
岡恩補充道,“門羅公司目前在鹿特丹的貨主大多從事高科技行業,門羅物流工作人員優秀的職業能力和良好的倉儲環境,也很適合處理生命科學,生活方式,和電子商務類產品。”
大部分貨運公司所在地距離鹿特丹僅為1小時車程,從鹿特丹到主要運輸節點斯希普霍爾、布魯塞爾、亞琛、杜塞爾多夫等地只需2小時車程,到法蘭克福也僅需4小時。
對于位于鹿特丹西南,有著“比利時的窗口”之稱的安特衛普港來說,去年是輝煌的一年,以1.908億噸的總貨運量收官,比上年同期增長3.6%,創造了一項新的紀錄。
“由于經濟衰退,集裝箱貨運量略有下降,但散裝液體貨運量卻增加了31.4%,遠超出集裝箱貨運的減少量。”港口的市場協調員Stefanie D’Herde說,“這些增長數據表明,這正是私營企業投資同港務局和各行業協會有針對性的指導相結合產生的結果。”
去年貨運的另一個特點是,隨著馬士基18000TEU集裝箱船出現,集裝箱船的規模持續增大。另一個重大進展是在安特衛普建立的P3綱絡,這不僅強化了安特衛普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証明了它是世界一流的港口。
D 'Herde說,“對馬士基18000TEU集裝箱船的零投訴,再一次印証了即使是最大的集裝箱船,也需要四通八達的交通綱絡,証明了拓展航道是明智的決策。”鑒于近來在歐洲大陸各種貿易活動十分活躍,業內分析人士希望在供應鏈領域出現更多的“零投訴”現象。
(譯自:2014年5月1日【美國】www.logisticsmgmt.com)
(編譯: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 丁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