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岩氣商用元年:資本盛宴背后賬單難平

字號:

2014-06-27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果把2012年稱為頁岩氣投資元年,那麼,2014年則可以說是頁岩氣的商用元年。今年上半年,國內成熟的頁岩氣區塊接連傳出規模商用的消息,建管道、建LNG、建合資公司幾乎成為頁岩氣開發主體“兩桶油”的規定動作。然而,在頁岩氣規模化商用之時,成本問題更加突出。“杯水車薪”的補貼總算落地,但用氣大戶的煩惱持續不斷。開發初期成本高、定價難成為頁岩氣“成長的煩惱”。這也給很多如火如荼開發中的頁岩氣區塊潑了一盆冷水。

  《《《

  資本篇

  頁岩氣開發整體進度慢 民企多觀望

  每經記者 岳琦 發自成都

  近年來,頁岩氣在國內掀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無論是知名央企、地方國企,還是上市公司、民營企業都參與其中,但頁岩氣開發背后並不“熱”。

  “整體的開發程度非常低。”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雖然中石化在涪陵的開發進展超預期,但目前頁岩氣開發巨大的不確定性,還是讓很多企業處于觀望中。甚至沒有一家拿到區塊的民企進入實質鑽探階段,都還在做地質勘察。

  “那些區塊明擺著是不賺錢的。”四川宏華集團總裁張弭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張弭看好頁岩氣前景,但有著油氣開發經驗的宏華集團並未參與頁岩氣區塊第二輪招標。張弭認為,好的資源都在“兩桶油”的傳統油區,還需“做好準備,等待開放的機會”。

  熱潮背后民企觀望/

  國際知名油田技術服務公司貝克休斯(中國)油田服務有限公司北亞區戰略性業務拓展經理卜范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頁岩氣開發目前在中國還處于初級階段,前期投資非常大,對于自負盈虧的民營企業來說,其利潤率是非常低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標的民企大多面臨地質調查困難、技術儲備、資金以及人才等各方面的問題。由于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諸多企業處于進退兩難的窘境。 “民企還沒有人真正進入開發階段,都是初步打探井或者實驗井。”長期與鑽探企業接觸的卜范慧直言,目前大多數頁岩氣企業的探井數量有限,都非常謹慎。

  為了加快頁岩氣產業化,國土部在第二輪頁岩氣招標中宣布開放民企投標資格,試圖打破第一輪招標中國企獨大的局面。兩家中標企業均為民企,分別是華瀛山西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華瀛山西)和北京泰坦通源天然氣資源技術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泰坦通源)。

  華瀛山西為永泰能源(600157,SH)的子公司,中標結果公布后不久,永泰能源就開始出售資產,為頁岩氣開發做準備。泰坦通源董事長王凈波曾表示,公司計劃于今年5月開鑽第一口井,但目前泰坦通源的頁岩氣鑽井仍未有消息。

  “目前的開發風險相對來說還是非常大。”卜范慧表示,投資近億元才能打一口井,但如果打出的只是一口干井或者產量非常低,投資就相當于打了水漂。也有券商分析認為,企業頁岩氣開發積極性低受天然氣價格改革預期影響,油氣企業惜售心態加重。

  作為世界第二大陸地石油鑽機制造商、中國最大石油鑽機成套出口企業的宏華集團並未參與區塊招標。對此,張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中國資源量好的頁岩氣區塊基本上被“兩桶油”壟斷,此前招標的區塊明顯都是不賺錢的。

  頁岩氣開發步履維艱/

  雖然被確立為獨立礦種,但頁岩氣本質上就是天然氣。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四川盆地,同樣也是頁岩氣的富礦區。相關統計表明,我國目前有近77%的頁岩氣資源存在于現有的常規油氣區塊中。

  “重疊區塊里的頁岩氣亟待開發,如果拿出來單獨招標,會有很多企業投標。”張弭表示。

  獨立礦種的制度 “看上去挺美”,但在現實中區塊重疊、勘探不足等問題讓頁岩氣開發步履維艱。第二輪招標之后,盡管中標的企業大多已有行動,但出于種種原因,這些動作大多是少量的地質勘探工作。

  6月12日,國土資源部發布了我國首部頁岩氣儲量行業標準《頁岩氣資源/儲量計算與評價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並于6月1日起實施。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頁岩氣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行業標準尚不完善。

  《規范》強調,頁岩氣勘探開發經濟評價,把頁岩氣的經濟意義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予以考慮。頁岩氣勘探投資的目的是為獲取有開采價值、有經濟意義的頁岩氣儲量,這就決定了頁岩氣勘探不僅要查清頁岩氣的有效儲層、品位、賦存條件及開采條件,而且還要對其進行可行性經濟評價,從而確定頁岩氣開發的經濟意義。

  頁岩氣開發的經濟性首次受到國家層面的關注。而此前財政部發布的頁岩氣補貼政策顯示,2012年到2015年,中央財政對頁岩氣開采企業給予0.4元/立方米的補貼。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頁岩氣的補貼條件嚴格,且時間只有3年,油氣企業尚未開發完畢可能就錯過補貼時間。

  “現在無論是私企還是‘三桶油’,都希望國家出台一些更有利的扶持政策。”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目前這種階段,國家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補貼對于成本來說太少。

  此外,目前頁岩氣開采的主要形式水力壓裂技術也備受爭議。其原理是通過大量摻入化學物質的水灌入頁岩層進行液壓碎裂以釋放天然氣。近年來不少學者就此提出質疑,認為水力壓裂技術不僅浪費大量的水資源,還可能導致氣井附近出現地下水污染。

  業內人士指出,水力壓裂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可能面臨著更廣泛的風險。從目前的勘探情況來看,我國的頁岩氣產區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水資源缺乏的地區,頁岩氣的開發將可能加大當地水資源缺口。

  《《《

  市場篇

  規模商用陷尷尬 管綱機制掣肘頁岩氣開發

  每經記者 岳琦 發自成都

  重慶涪陵區頁岩氣在2013年底傳出成功規模商用的消息,讓很多企業看到了希望,但頁岩氣商用並非一帆風順。

  同處涪陵區的建峰化工(000950,SZ)是中石化頁岩氣商用的最大客戶,但建峰化工也因與中石化的頁岩氣價格談判僵持不下,公司2013年報被審計機構出具 “非標”意見。用氣大戶面臨的尷尬,讓頁岩氣定價難的問題浮出水面。

  經過近半年的談判過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從建峰化工了解到,經過地方政府等方面努力,建峰化工已與中石化方面達成協議,取得積極進展,但具體氣價仍不得而知。

  頁岩氣商用初體驗

  今年3月24日,中國石化宣布涪陵頁岩氣田勘探獲得重大突破,將以原計劃10倍的產能,提前加速進入頁岩氣大規模商用開發,並且在2017年建成百億方產能。

  按照2013年10月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頁岩氣產業政策》,頁岩氣出廠價格將實行市場定價,並鼓勵頁岩氣就近利用和接入管綱。在涪陵氣田附近的建峰化工成為第一個 “吃螃蟹”的企業。2013年9月15日,建峰化工開始從中石化商用頁岩氣氣田采購頁岩氣,建峰化工亦成為國內首家通過管道規模化輸送頁岩氣的用戶。

  建峰化工去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建峰化工已累計使用頁岩氣1.19億立方米,並已累計預付了頁岩氣款2.14億元,同時參照相同地域天然氣市場價格暫估了已使用的頁岩氣成本。

  然而,定價難題擺在面前。

  “同樣作為管道氣,頁岩氣的價格如果高于天然氣價格,企業就不會選擇頁岩氣。”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郭海濤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目前的天然氣價格體系中,重慶的天然氣定價不算高,不到3元/立方米的工業用天然氣的價格,要遠遠低于東南部的一線城市天然氣價格。經濟發達的沿海城市沒有能源產出,但又有大量的需求,深圳的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為4.8元/立方米,廣州高達4.85元/立方米。

  中石化同樣希望能將頁岩氣資源輸往更能承受高氣價的東南部省市,但這同樣不易實現。有業內人士指出,頁岩氣資源來自川渝,如果不能給地方帶來更高的附加值,而僅僅只是資源輸出,地方政府很難接受。

  業內人士指出,鋪設遠距離的頁岩氣輸送管道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時間,即便是地方政府有外輸的打算,想在短期解決好管道的問題並收回管綱建設的成本很難實現。

  管綱建設掣肘商用

  頁岩氣管綱建設也是重要的布局。美國天然氣管綱發達,目前具有超過40萬公里的管道,頁岩氣在開發后可以就近進入管道綱向需求地區運輸,大大降低了頁岩氣開發利用成本。而中國管綱設施建設起步晚,目前總管道長度約為4萬公里。

  “美國的管綱和運輸都比較發達,有利于頁岩氣入綱商用。”貝克休斯(中國)油田服務有限公司北亞區戰略性業務拓展經理卜范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美國,不用所有的開發者都建自己的管綱,只要交納少量的管道費就可以入綱賣到各地。

  記者了解到,美國頁岩氣的開采、運輸、銷售等環節采取垂直分離管理,產權清晰,而中國采取的是一體化管理,除了行業巨頭以外,很少有企業有能力完成這所有環節。頁岩氣資源富集區多集中在中西部山區,管綱建設難度大、成本高,不利于頁岩氣外輸利用和下游市場開拓。

  事實上,2014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了 《油氣管綱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提出“鼓勵油氣管綱設施互聯互通”。國家發改委公布《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指出“國家鼓勵、支持各類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納入統一規劃的天然氣基礎設施”。而這些政策還有待落地。

  “油氣管綱問題成為制約中國頁岩氣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在國內,管綱怎麼走,是不是完善,中石油、中石化會不會歧視等都是問題。這些問題導致行業人氣不夠。

  “成本降不下來,管綱又不是很發達,賣不到氣價高的地方,當然很多人不敢進去投資。”林伯強認為,應該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頁岩氣開發,這樣技術突破才會快、成本才會降下來。“幾家公司在突破和幾百家公司在突破,效果是不一樣的。”

  《《《

  趨勢篇

  頁岩氣開發成本難降各方合力尋“甜點區”

  每經記者 岳琦 發自成都

  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頁岩氣背后同樣存在多種難題。

  “從2009年到現在,借鑒的技術我們還沒有完全適應,我國仍處于頁岩氣開發初期階段。”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翟光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頁岩氣開發成本還很高,但如果在技術上更熟練,鑽井更快,壓裂更順利,成本就會逐漸降下來。

  不過,要實現降成本並不容易,除了要克服特殊的地質條件,還要消化外來的裝備技術,精準地找到區塊中的開發“甜點區”(sweetpoint,即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富集區)。從美國的開發經驗來看,其地質資料、勘探資料的共享為其高效開發提供保障,而在這方面中國需要各方合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國的頁岩氣誘惑

  2004年,美國頁岩氣井僅有2900口,2007年猛增至41726口,而2011年僅新建頁岩油氣井數量就達到了10173口。美國頁岩氣的大開發,提高了能源自給水平,其能源對外依存度降至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低水平。

  中國也開始了開發之路。據美國能源情報署估計,中國頁岩氣的儲量居世界第一,為36萬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總儲量的20%,遠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國的24萬億立方米。

  但跡象顯示,美國頁岩革命最瘋狂的日子可能已經過去。美國官方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天然氣產量上升至702.1億立方英尺(約合19.9億立方米),但產量只比2012年增長了1.5%,這是2005年以后大范圍使用新鑽探技術的最低年增長速度。

  今年5月底,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消息稱,美國頁岩油重地加利福尼亞蒙特利的可采儲量預測值猛降96%。而此前蒙特利的頁岩油儲量被認為占到了美國的2/3。

  當時,媒體紛紛用“美國頁岩革命及能源的新黃金時代神話瀕臨破滅”來形容這一新數據。不過也有專家認為言過其實,隨著鑽采技術的發展,不排除以后重新上調儲量的可能,且蒙特利並非美國頁岩油氣的主產區,並不會對當前產量造成影響。

  廣發証券今年初發布的研報認為,由于天然氣價格低迷和開采成本高企,頁岩氣開采普遍難以盈利。盡管已有租約成本和資本市場的壓力迫使頁岩氣企業勉強生產,但主要企業的業務重心已開始轉移。

  此外,廣發証券分析師認為,頁岩氣開發中的環保問題也值得關注,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水力壓裂開采技術帶來的水資源管理和污染問題。當前美國環保署以及各州已開始制定相關法規來規范頁岩氣開采企業。

  國內降低成本仍需時日

  據《南方能源觀察》雜志報道,在重慶涪陵區焦石壩區塊,優化后的單井投資達到9000萬元,盡管在現場實施的過程中這一成本有所減少,但單井開發依然需要8500萬元的投資,其中鑽井投資3800萬元,壓裂試氣4100萬元,地面工程600萬元。

  相比國內近億元的單井成本,業內人士估算,美國單井成本僅有中國的30%。貝克休斯(中國)油田服務有限公司北亞區戰略性業務拓展經理卜范慧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鑽井周期、鑽探成本,甚至井面的建設費等多方面來看,目前國內成本都遠高于美國。

  僅從鑽井周期來看,由于開發經驗不足,北美30天可以鑽好的井,在中國可能需要60~90天,而每天的鑽井成本就高達十幾萬元。此外,國內頁岩氣產區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度較深,增加了鑽井成本。

  “四川盆地深度比較深,且地層難打,鑽井完成之后還要打水平井,再加上分級壓裂,所以成本比較高。”翟光明表示,在降成本方面,我國還需要一個過程,美國也是經歷了多年才把成本降下來。

  “主要還是相關技術跟中國情況還不適應,而且中國有很多特殊問題。”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美國技術也琢磨了四年,近幾年才爆發,中國真的把技術拿過來,也要有一個適應期。

  對于控制成本的路徑,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國產化技術等路徑可能提示了方向所在。據記者了解,盡管國內部分企業已經有較強的頁岩氣開發經驗,但部分核心技術依然在國外幾大油氣公司手中。

  “實現國產化是可以把成本降下來。但目前國內技術跟國外還有很大差距。”卜范慧表示,一項技術不一定適合于所有場所,需要因地制宜進行改善。如果拿不到技術精華,只是簡單功能拷貝,就不能抓住技術核心,這也是目前國內鑽井技術推動較慢的原因。

  數據共享尋“甜點區”

  另一個控制頁岩氣開發成本的方法就是精準地找到“甜點區”。一般情況下,頁岩氣產量衰減很快,第一年產量遞減率可達到70%甚至更多,因此尋找“甜點區”對保証頁岩氣經濟開發至關重要。

  “國內頁岩氣井的衰減期比美國要好一些,但高產時間也降得很快。”翟光明表示,國內頁岩氣井空隙度和滲透率都較低,所以,初期產量較高,但很快也會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可穩產一段時間。

  正因頁岩氣快速衰減的特性,在尋找到“甜點區”之前,企業大多不敢大規模投入,打的井也都是試驗井,不能保証其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中石油官綱消息顯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地質師鄒才能稱,並不是有頁岩氣的地方都能進行有效開發,還要考慮頁岩氣富集條件和經濟因素。在平面上,有核心區和“甜點區”;在縱向上,有富集段。四川盆地頁岩氣分布大約14萬平方公里,高產“甜點區”僅有1萬至2萬平方公里。

  “如果連地方都沒有選好,后期打段的過程中,就不可能找到‘甜點區’。”卜范慧介紹,壓裂成本往往占整口井成本的50%~60%,所以目前企業還是希望找到 “甜點區”再進行壓裂。

  在地震資料、勘探資料等尋找“甜點區”的關鍵數據上,美國已經基本實現數據共享,並對于美國頁岩氣開采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美國,頁岩氣開采首先要將地質資料交到州地質調查局,一定時間后被公開共享,一些中小公司拿著共享地質資料,請地質機構評估后就可以把井位定下來。

  而在國內,雖然區塊內做常規油氣的時候已經有資料,但由于沒有共享,企業在頁岩氣中標之后還需要做二維、三維的地質調查,不僅成本高,而且浪費時間。卜范慧表示,目前國內可能還做不到共享數據,頁岩氣、頁岩油的地震探測等都是大型央企在做,要實現共享還不太可能。

延伸閱讀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