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長福:老農民的新困惑––進城還是種田

字號:

2014-07-02來源:經濟日報作者:瞿長福

  當前,農村具備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主客觀條件,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時機和條件也逐漸成熟,各地政府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大量農民面對繼續種地還是“做一回城里人”的選擇。

  事實上,進城還是種地是農民自己的事。許多農民尤其是年齡較大的農民主觀上不願意進城,願意種地,客觀上沒有收入、沒有技能、買不起房。在這個問題上,各地既要積極創造條件,大膽探索,也要尊重法律、尊重農民意願。

  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對化解目前老農民群體在城鎮化、土地規模化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指明了路徑。

  老農民是誰?是生理年齡已進入老年仍然還從事農業耕作的人,還是指有從事農業的資歷卻與年齡無關的人?對大多數人來說,老農民就是“老了的農民”。老農民的生活居住相對固定,就在鄉村周邊;活動狀態相對固定,就在田間地頭與房前屋后;思維模式也基本固定,除了小麥玉米就是男婚女嫁。在許多人眼里,老農民,是一種看得見的鄉愁。

  但現在,這樣的鄉愁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使人發愁。因為,很多老農民,老倒是老了,做農民卻困難了。這困難倒不是老農民一下子不會種地了,雖然對有些新的種地方法和機械他們很陌生,但是,“只要地是我的,我可以請人來干”。許多老農民並不認為會因此被排除在種地人之外。他們的困難,或者是困惑,在于是不是種地,甚至去哪里居住,似乎越來越不能自己做主了。

  本來,老農民有自己的地,也一直種著自己的地。其中有些人老了,不能種地了,加上有其他收入,生活不差,就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把地流轉出去了。但還有一些老農民,種了一輩子地,只會種地、願意種地,加上身體足夠棒,自己種地收入比流轉出去還高,等等原因,不想把地租出去。可是有些地方,當然主要靠動員說理,或者軟泡硬磨,或者采取其他辦法,總之,把老農民“擠”出了耕地。老農民還要種地也可以,先把地租出去,再到地里去打工。“本來是種自己的地,現在成了種別人的地”。

  另一個困惑,進城還是種地。本來,進城還是種地是老農民自己的事。種了一輩子地,老了無力種地,經濟條件好了,子女也進城落戶了,許多老農民終于可以離開土地去城里頤養天年,這是另一種美好生活的開始,是“做一回城里人”夢想的實現。但一些老農民脫去農民外衣並非自己本意,主觀上不願意進城,就願意種地,客觀上沒有收入、沒有技能、買不起房,但因為承包地被劃入當地“開發區”、“高新區”、“規劃區”等等,進城還是種地,已由不得自己。

  老農民遇到的兩種困惑,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兩個矛盾。一方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村也具備了規模化經營的主客觀條件,同時,有序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時機和條件逐漸成熟;另一方面,即使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家庭經營依然是主體,老農民還將大量普遍存在,同時,是否進城落戶,要優先解決好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可以適應城鎮和市場競爭環境的人,而不是強迫老農民進城。

  怎麼化解這兩個矛盾,既要積極創造條件,大膽探索,也要尊重法律、尊重農民意願。條件成熟了,規模化也好,進城落戶也好,都是利好,大家自然會選擇;條件不成熟,就不要著急,先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創造條件上。

  種自己的地還是種別人的地、進城還是種地,這本不是個問題,讓農民自己做主好了。

  (經濟日報 作者:瞿長福)

延伸閱讀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