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于今年3月兩會期間進行過人事調整的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稱“國家發改委” ),6月再次增任何立峰為副主任。至此,因醫療改革監管職能剝離而減員為10人的發改委副主任一職,再次將編制擴大到11人。
據國家發改委的官方資料顯示,何立峰調任發改委副主任后,應由原副主任劉鐵男接任者吳新雄接管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工作,和應該由原副主任杜鷹接任者林念修接棒的、包括京津冀一體化在內的區域經濟協調、西部開發等工作,已一並交由何立峰接手主管。
這也意味著,新一屆政府力推的京津冀一體化將會打上何立峰的烙印。
攜廈門經驗北上天津
何立峰為政思路與風格可以從他之前的履歷中管窺一二。自稱客家人的何立峰祖籍廣東省興寧縣,1955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客家人聚居地之一—永定縣鳳城鎮。
官方公布的簡歷顯示,何立峰畢業于廈門大學經濟系,與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是系友。張高麗是于“文革”前考入廈門大學的最后一批學生,讀的是計劃統計專業,當過知青的何立峰,則是“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考取者,讀的是財政金融專業。
從1984年7月參加工作起,何立峰在廈門工作近15年,從普通干部做起。1985年到1987年之間,何立峰經歷了從廈門市財政局副局長到廈門市財政局局長的升遷;1993年到1995年間,何升任廈門市副市長兼市經委主任、廈門象嶼保稅區管委會主任。2005年從福州回到廈門主政,直至2009年調往天津。
曾在廈門市建設規劃系統挂職鍛煉、2004年起任廈門市規劃局長的趙燕菁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何立峰在廈門的一項重要政績是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
據廈門市–政府的公開資料顯示,該工程是一項以改善海洋環境、拓展城市空間、推動經濟發展、加快農村改造、建設濱海新城區為目的的重大項目。按照規劃,該工程涉及的陸域面積達11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達91平方公里,規劃岸線總長58.5公里。其中,擬建設的東海科技園、輕工電子工業集中區約共25平方公里。
一位廈門市政府參與過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指揮工作的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一規劃的緣起,是廈門市政府2005年開展的海域清理工作。
當時廈門市發現,無序的填海造地和圍墾養殖讓廈門境內近50平方公里的海域淤積現象嚴重。“淤泥久積不清,會破壞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此外,淤泥累積到一定程度,還會導致水動力減弱,造成港區、航道淤積加劇,影響船只航道的安全。”港口,也就是廈門港,可以說是廈門的生命力源頭之一,廈門政府覺得事態嚴重,于是立即研究出了清理的方案。
據廈門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指揮部資料顯示,這項歷時3年的清淤工作,共清理環東海域淤積約50平方公里,約占廈門海域總面積的56%。清淤總量約達2.2億立方米,使廈門海域納潮量增加約4400萬立方米,水交換能力改善30%。被清理出來的2.2億立方米淤積物,后來又被排除水分吹填入集美、同安、翔安三區間的窪地,用這種方法,環東海域共新造地24平方公里,整治完成后,集美、同安、翔安連成一片。
對同時身為中國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國寶級規劃專家的趙燕菁來說,廈門市的這個規劃是他極少認同的作品之一。“他們這個項目不是粗暴地填海造地,也不是簡單地在島間粗糙連接,而是用白沙鋪在海岸線上打造成人造沙灘,即達到了場平的作用,又增加了美感。這些沙灘與規劃中的休閑泳場、游艇碼頭、紅樹林公園、旅游觀光道路等休閑娛樂設施及商品房居住區、辦公樓群、醫院、學校、酒店等生活設施渾然一體,讓人感覺不到人造的生硬,又為廈門打造了一處旅游風景。”趙燕菁這樣介紹。
與專家和政府相比,久在廈門生活的人更重視同安、集美、翔安三地連為一體后帶來的便利。“這樣相連后,再修了跨海大橋,就能修鐵路了啊,我家世代住在廈門,到我大學畢業廈門才有鐵路直接外出,以前出島都要坐船”,每當福廈鐵路的動車穿過集美、駛上跨海大橋,旅途中的時代周報記者總能聽到廈門的年輕市民們如是主動介紹。
廣州鐵路集團的一位副總經理也對時代周報記者坦承,正是由于這個規劃在廈門的實現,當年的鐵道部才考慮了沿海鐵路的立項,使得廈門和深圳兩大沿海經濟特區間有了連接的鐵路通道。
在2009年5月離開福建北上天津前,何立峰在福建省除了擔任過經濟特區廈門市委書記外,還在泉州市和省會城市福州市當過市長、市委書記,也是福建省委常委。
多位泉州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沒有何立峰在泉州的大刀闊斧,就沒有今天的大泉州。
更多的福建省商界人士認為,何立峰在福建時倡導建設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積極推進的海峽西岸經濟一體化的政見,廣惠于福建,乃至長三角、珠三角地區。
廈門跟天津有相似之處,天津希望能夠移植何立峰的廈門經驗,所以下決心把何立峰要了過去。一位接近天津市政府決策層的人士如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天津,何立峰成功推動了濱海新區的“十大改革”,包括行政體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涉外體制改革等。其中行政體制改革涉及到審批制度改革,在全國較早施行了集中審批制度。又促成了濱海新區行政區的成立,使得將原先的塘沽、漢沽、大港行政區合並為濱海新區行政區,完成了過去濱海新區從單純經濟區域向經濟、行政區域合一的大區域轉變。
從經濟發展層面,他設想提出了加快南港區域、臨港經濟區、核心城區、中心商務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東疆保稅港區、濱海旅游區、北塘經濟區、西部區域、中心漁港經濟區等建設的“十大戰役”。“如果何書記的設想可以全部實現,將為濱海新區產生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可惜目前上述規劃只得到了部分實施。”天津濱海新區管委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如是介紹。
何立峰政見不能全部實施的壁壘“可能還是來自于行政體制的沉??,上海自貿區也遇上同樣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學術研究中心秘書長張燕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何立峰任職期間的濱海新區,經濟一直維持著高增長態勢。2009、2010、2011年濱海新區的經濟速度分別為23.5%、25.1%、23.8%,高于此前7年連續20%左右的增長速度。
受命發改委前后
今年2月26日,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召集京津冀三地負責人,專題過問已喊了30年、卻收效甚微的京津冀一體化問題。在這次會見當中,習近平直截了當地表示,京津冀一體化是當前最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要求三地,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
習進平還強調,京津冀一體化中,交通一體化是基礎,應先行。
3月24日,原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的秘書林念修被任命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接手原來負責京津冀一體化事務的杜鷹,主理區域經濟協調等工作。曾培炎可謂是從國家發改委走出的副總理,而林念修則是從1994年被調入國家發改委的前身國家計委擔任曾培炎秘書,也算是國家發改委的老人了。“林念修到任國家發改委兩個月后,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范恆山宣布,國家發改委已開始組織編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任務的京冀津區域協作一體化的規劃。5月28日,范恆山還就此事件在國務院新聞辦的發布會上鏗鏘其辭。其后有消息稱,《京津冀協調發展區域規劃方案》將于7月出台。
很快,一些媒體傳出京津冀一體化順利推進的消息。受這些消息面利好影響,與京津冀一體化相關的股票開始連續飄紅。
然而,6月初,河北省一位主管財政工作的官員卻向時代周報記者直言,京津冀一體化進展仍不理想,河北省原來做的一系列與北京對接的規劃幾成泡影。
北京與河北方面給時代周報記者的解釋是,目前,北京與河北優先推進的交通一體化卡在工程經費以及日后運營收入等相關的財稅如何計算等環節。
這方面,天津市已有所松動,“必要的話可以考慮放棄這些小利益,以確保明年北京到天津市中心的城鐵暢通”。天津市武青區的一位政府干事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京津冀合作面臨的難題還包括行政區劃可能的變更而引發的拉鋸式會談。河北省一位政協官員向時代周報記者講述了京津冀三地在這方面卡殼的一個方案:河北保定的野三坡、廊坊地區的燕郊以及天津市的薊縣從行政區域上劃給北京,但北京需要同時接收河北省的兩個國家級貧困縣。
這實際上就是在行政體制方面存在的“兩市一省”的格局形成的桎梏,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認為,京津冀合作乏力難推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在行政體制方面,另一個是在經濟體制方面,即“分灶吃飯”的財稅政策,激勵各地區追求本區域發展而忽視相互間合作,產業對接存在的障礙和公共服務存在的落差使空間不平衡十分嚴重。
6月底,國家發改委綱站公布何立峰調任副主任,但對其工作重心說法寥寥。7月4日,國家發改委確認,何立峰履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將主抓包括京津冀一體化在內的區域經濟協調工作。
這大概與何立峰曾經執掌的濱海新區有關。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牛鳳瑞認為,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也是京津冀一體化中重要的一環。
更多的經濟學家認為,何立峰的履新很可能會借鑒其此前在福建力推的“海西一體化”模式。
海西一體化模式
海西一體化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的簡稱。
據《福建省“十一五”規劃綱要》定義,海西,是指海峽西岸,即台灣海峽的西岸。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台灣海峽、具有自身特點、自然集聚、獨特優勢的海峽西岸經濟綜合體。
它是通過借助加強閩台、閩港澳三地經濟間的緊密合作,分別促使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寧德的閩東北一翼和以廈門、漳州、泉州、龍岩的大閩西南一翼的經濟騰飛,進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緊密對接、聯動,最終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發展。
何立峰在福建省任職時要求,在海西一體化進程中,福州市要起服務全省的帶頭示范效應,廈門經濟特區則負責福建省內的龍頭拉動作用,泉州則要作為充滿活力的創業型城市的支撐。
從海西一體化規劃伊始,福建省的經濟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福建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1759.64億元,按人民幣與美元6.1932的年平均匯率折算約為3513億美元;去年台灣地區生產總值折算約為4822億美元,福建省的經濟總量相當于台灣的72.9%。與2010年的50.8%、2011年的58.6%和2012年的65.8%相比,閩台經濟總量差距進一步縮小。
2011年,該項一體化規劃就已被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國家發改委隨后于2011年3月出台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劃定,海西一體化的范圍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溫州市、衢州市、麗水市,廣東省汕頭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陽市,江西省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贛州市,陸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
在國家發改委的這個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規劃中,何立峰曾經主政過福州、廈門、泉州,再加上長三角的經濟熱地溫州,和珠三角的新興經濟特區汕頭將被當作龍頭地區,被要求依托鐵路、高速公路,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帶動沿線地區發展,以點帶面的形成五個發展聯動發展軸,即福州、寧德、南平、鷹潭、上饒一線發展軸、廈門、漳州、龍岩、贛州一線發展軸、泉州、莆田、三明、撫州一線發展軸、溫州、麗水、衢州、上饒一線發展軸和汕頭、潮州、揭陽、梅州、龍岩、贛州一線發展軸。
國家發改委的《規劃》要求,海西一體化區內各地要利用市場化程度高、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積極推動海峽西岸沿海一線率先發展,形成南北兩翼對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橋頭堡;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臨港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優化提升城市功能,推動城市之間的融合發展,建成特色鮮明、具有競爭力的海峽西岸城市群。
同時《規劃》還要求,盡快統籌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空間開發格局,進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形成廈門灣發展區、閩江口發展區、湄洲灣發展區、泉州灣發展區、環三都澳發展區、溫州沿海發展區、粵東沿海發展區、閩粵贛互動發展區、閩浙贛互動發展區等九個集中發展區。
這與中央對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期待相當吻合。
據權威消息源透露,將要出台的《京津冀協調發展區域規劃方案》,會借鑒海西一體化的經驗,為京津冀各省市間設定聯動及經濟輻射方案。
所不同的是,《京津冀協調發展區域規劃方案》將更側重于京津冀間的產業布局協調機制、承接產業職能機制等,比如承德、張家口定位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定位調整升級,石家莊、保定、滄州定位農業支持區,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定位發展海港產業。重點發展的領域是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曹妃甸工業區三大區域,也就是說社會資本和資源將傾向于這三個地區。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章惠生建議:“一直以來河北省承載了京津的部分功能,比如河北北部地區為京津冀提供了生態屏保,河北東南部則承載了京南產業轉移的功能,河北東部地區承載了全北京低收入務工者的房租夢,但河北的產業水平還非常低端,沒有形成自身的產業優勢,所以河北省需要大力地夯實自己的產業基礎,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是抱大腿式的委屈性發展,而應是錯位發展,即北京沒有什麼,我河北有什麼;即北京和河北都沒有什麼,我天津獨自有,這樣鐵三角才能形成。”
多位經濟學家判斷,何立峰履新后,很可能會借鑒當初在海西的做法,要首都北京擔任服務全局的帶頭示范工作,濱海新區則作為實踐行政與經濟改革的前戰陣地,而河北省則是這個一體化三角區的集約型產業聚焦地。
孫久文認為,高層應該已經明白,京津冀一體化30年未成功的原因是缺少頂層設計與監管,各自為政搞不了一體化,只有自上而下地推進才能打破僵局。
但是由于京津冀地區的特殊性,京津兩市現任的市委書記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河北省長也是正部級,這次發改委以正部級副主任主管區域經濟,顯然可以更順利地推進三地融合。
廈門大學的多位經濟學者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何立峰沒有官本位思想,2009年4月他卸任福建省內職務調往天津前,他提出的希望,就是把海西經濟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加以重視。一個月后,國發〔2009〕24號文件《國務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若干意見》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