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造捧紅機器人 民族品牌重點破局3C市場

字號:

2015-06-02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孟慶建 陳鵬麗

  關鍵零部件

  國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遭遇價格、技術雙重“盤剝”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作為機器人的四大關鍵零部件,是機器人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國內自動化升級起步較晚,這些關鍵零部件長期以來依賴進口。《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四大關鍵零部件中,RV減速器國產化進程最為緩慢,國內外價差高達數倍,這直接導致國內組裝的機械手沒有市場競爭力,亦阻礙了機器人國產化進程。

  RV減速器

  國內外差價達數倍

  據高工機器人統計數據顯示,在工業機器人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是減速器,占比33%~38%,伺服系統占比20%~25%,控制器占比10%~15%。作為機器人重要成本組成部分的減速器,國內市場價格基本被日本哈默納科、納博特斯克兩大公司主導,國內企業毫無話語權,任由“宰割”。

  “國外賣給本國企業跟賣給我國企業的價格當然不一樣。減速器在全世界就2~3家企業能做,價格能不貴嗎?”一位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負責人如是說。

  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李進科稱,安川、發那科的減速器,賣給自己國家企業是5000~6000元人民幣,但是賣給中國企業的價格可能達到20000~30000元。“比如日本的納博特斯克牌減速器,同一款產品,可能在日本2000元就能買到,但中國企業就需要花費1萬多元才能拿到。”

  天津晟華曄機器人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賽告訴記者,“5年前,這個減速器(納博特斯克牌)國內外價差在3~5倍,目前價差在1.5~2倍。”

  據了解,日本、韓國減速器進入國內市場的方式有兩種,一是以代理商的形式,另一種則是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直接向日韓廠商購買。

  “代理商從廠商那里拿貨的價格就已經很高了。代理商賺得不是很高,真正賺得高的是國外廠商。”李進科表示。

  王賽也指出,目前RV減速器代理商的利潤抽成不算高,甚至已經控制在10%以下,除去稅收以及代理商抽成,國內外價差依然很高。

  “國外企業都這樣,當你沒有時卡住你脖子,當你有時,壓縮你的生存空間。”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

  深圳方??電子有限公司市場部人士楊克榮指出,國外的機械手在國內市場賣8萬元,而國內企業使用國外品牌減速器和伺服組裝的機械手市場價大概是7.5萬元,僅便宜5000元左右。國產機械手沒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誰還會選它?

  大功率伺服電機

  對國內企業完全封鎖

  國內外價差居高不下的背后,是RV減速器國產化進程緩慢,日本、韓國擁有技術壟斷優勢。

  據了解,減速器分為諧波、RV減速器兩大類。經過近兩年發展,國內在諧波減速器上已經取得突破,產品也趨于成熟。例如,蘇州綠的諧波傳動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諧波減速器已經實現量產並初步得到國內市場的認可,去年出貨量已經超過2萬台。

  RV減速器方面,國內亦有幾家廠商在研發銷售,包括浙江恆豐泰、南通振康、武漢精華等,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上述幾家企業的RV減速器仍處于推廣試用階段。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國內好幾個企業正在投入研發,但從市場反饋來看,RV減速器穩定性等性能還不能滿足下游應用企業的生產需求。“國產的RV減速器目前基本不能用,因為近兩年剛起步,都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性能不穩定那是必然的。只能先投放市場,在試用中逐漸完善。”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

  王賽認為,日本RV減速器賣給我國企業的價格高有兩個原因,從感性層面而言,日本企業比較支持本土民族工業;從理性上說,日本國內應用企業對減速器的需求量遠遠大于我國機器人廠商的需求量,賣給日本企業屬于批發,賣給中國企業相當于零售,批發和零售的價格不一樣也正常。“隨著國內機器人開發企業越來越多,需求量日益上升,日本賣給我國企業的價格已經有所下降。”王賽表示,RV減速器確實存在技術壟斷問題,但價格主要還是看銷量,國外賣給我國一些機器人制造大戶的價格甚至比經銷商的進貨價都低。

  李進科稱,日本等國不僅對RV減速器進行技術壟斷,在大功率伺服電機上對我國企業更是實行完全封鎖,不向國內機器人制造企業開放銷售。“大功率的伺服電機人家根本就不賣給你,我們用的都是小功率的。控制器就別說了,賣到中國的都是淘汰品,這就是技術封鎖。”國內某知名機器人系統開發廠商內部人士表示。

  ?記者手記

  機器換人:需求與生產遭遇低端困境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在去機器人制造企業伯朗特(430394)之前,記者腦海里關于機器換人的一切設想都是很高大上的,但伯朗特董事長尹榮造卻自稱公司是“�儭峹dquo;。

  尹榮造說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中國制造業升級需要面臨的現實是中小企業占比高達80%,機器換人不是媒體宣揚的那麼高大上,我們要看到我們的市場根基在哪里。”

  的確,中國機器換人的主要需求來源不是美的、格力等大型企業,而是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然而,國內中小企業面臨的現狀卻是:大多缺乏資金,不懂技術,盲目跟風,只注重眼前利益。鑒于這些因素,中國式制造業升級之路並不好走。

  據了解,注塑機械手市場均價為2萬~3萬元。但廣州一家機械手制造廠商卻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生產的注塑機械手最低價格8000多元,其他機械手產品也低于行業均價1萬~2萬元。

  雖然該公司內部人士稱,目前公司還處于市場開拓階段,並未盈利。但試問,如此低價的機械手哪個企業敢用?如果只有一些缺少資金的中小企業使用,這對推動國內制造業升級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也有采訪對象提到,部分低端本體制造企業甚至單純引進一些國外機器人,將其拆解后換上國產的零部件,然后重新組裝,再貼上自己的品牌就銷往市場了。只簡單地復制外形,連參數也懶得作任何修改,甚至公司技術人員完全不懂參數。

  李進科告訴記者,國內400多家機器人企業中,本體制造廠商不到30家,其中有四五家企業存在上述情形。

  客戶一下單,工廠生產線就能接到訂單信息並自動生產,生產完成后依托物流系統馬上送達消費者手中——這是我們腦海里對工業4.0的想象,但要實現這一願景,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少采訪對象向記者介紹,目前中國的制造升級還停留在單機水平。只從單工序上嘗試,並未從整體角度考慮自動化。“如果不考慮生產線的柔性,就沒有必要用機器人了,專機的速度遠高于機器人。”某數控系統研發公司的員工說。她舉例稱,比如裝飲料,用機器人裝箱就太慢了,10台機器人也比不上一台裝箱機。所謂柔性,是指同一條生產線裝很多機械手,只要變動控制程序便可生產不同的產品。

  但柔性生產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有關,“我國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德國提出工業4.0,他們已經做到了3.0的程度,而我們才到2.0。”李進科表示。

  拓斯達品牌總監徐雙彪指出,從客戶下訂單到產品生產出來,只有將整個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打通了,才能實現工業4.0,我國目前還存在很大差距。

延伸閱讀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