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內蒙古的風:內蒙古現50年來最嚴重霧霾

字號:

2015-11-16來源:和訊博客作者:楊學祥 楊冬紅

  誰偷走了內蒙古的風:內蒙古現50年來最嚴重霧霾

  文╱楊學祥,楊冬紅

  一、環保部發布10月空氣質量狀況長春達標天數不足50%

  據新華社電 環保部昨日發布10月份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按照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后10位城市(從第74名到第65名)排序依次是濟南、衡水、保定、唐山、邢台、鄭州、邯鄲、廊坊、徐州和武漢;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位城市(從第1名到第10名)依次是福州、廈門、舟山、拉薩、海口、惠州、昆明、張家口、麗水和貴陽。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說,10月74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在41.9%—100%之間。其中,福州、廈門、拉薩、惠州、昆明和貴陽6個城市的達標天數比例為100%,武漢、濟南和長春3個城市達標天數比例不足50%。超標天數中以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其次是O3。

  珠三角區域9個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在61.3%至100%之間。超標天數中以O3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最多,其次是PM2.5。

  由此可見,內蒙古並不是霧霾的重災區。

  二、內蒙古現50年來最嚴重霧霾

  中新綱呼和浩特11月13日電 (李愛平郭敏)原本以為只是“匆匆過客”,最終卻演變為“常客”。內蒙古氣象局13日對外披露,今冬持續一周的霧霾天氣,迄今仍無褪去跡象。且其持續時間之長、空氣質量之差,達50余年來之最。

  據內蒙古氣象局衛星遙感資料顯示,12日內蒙古全區持續大霧天氣,全區受影響面積為36173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30.7%。其中阿拉善盟等中西部地區的最小能見度不足百米,局地能見度僅為10米,大霧天氣曠日持久,多地達到有氣象記錄的50余年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強的大霧天氣過程。

  記者了解到,持續的霧霾天氣給交通帶來很大影響,內蒙古境內部分高速公路關閉,民航航班停運,大量客流通向鐵路,火車票略顯緊俏。

  鑒于此,內蒙古氣象台11月13日09時30分發布霾黃色預警信號稱,內蒙古大部可能出現或實況已達到中度霾,並將持續,易形成中度空氣污染。因此建議一般人群適量減少戶外活動,兒童、老人及易感人群應減少外出。

  據悉,15日,內蒙古中東部將有一次較明顯的冷空氣活動,屆時持續多天的霧霾將會得到明顯改善。(完)

  三、2014年誰“偷走”了北京的風

  隨著2014年冬天的到來,大規模的霧霾又將籠罩京津冀地區。人們不斷地探索消除霧霾的有效方式,但目前為止,效果最立竿見影的似乎就是等來一場呼嘯而至的大風。而事與願違的是,近年來北方的風總是非常不給力。人們一邊在霧霾中自強不“吸”,一邊苦苦思索著大風減弱的緣由。中國國家地理綱2014年11月19日發表的《誰“偷走”了北京的風》引發了一場科學大討論。

  京津冀地區冬季多刮偏北風,然而從2008年以來,在中國北方的“大風口”內蒙古地區,正發生著另外一場能源巨變。為發展新能源產業,內蒙古地區傾力打造“風電三峽”,裝機容量從2007年底的58萬千瓦,發展到目前的1848.86萬千瓦,五年內暴增了近32倍,躍居全國第一,為中國的風電建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巧合的是,京津冀地區霧霾天氣的劇增,也正是從2008年前后開始。以北京為例,根據2008年4月至2014年3月收集到的PM2.5數據顯示,2028天當中,“非常不健康”天數約有311天,“有毒害”天數約94天,大大高于往年。

  內蒙古的風電大發展與京津冀爆發大面積霧霾之間,究竟是純粹的巧合,還是略有影響,抑或構成因果關系?目前並沒有可靠的研究和確鑿的結論。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對此進行深入思考。畢竟,亞馬遜雨林中一只蝴蝶偶扇翅膀,都可能會在大洋彼岸引發一場龍卷風,更何況是如此大規模的風力阻滯呢?

  長久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一直認為,風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潔能源,風力發電站可以任意截留,對氣候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近年來,中外科學家的一些研究認為,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美國斯坦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Archer和MarkJacobson的研究顯示,海上的風力發電機組可以降低地球上最狂暴的颶風風速。研究人員發現,風力渦輪發電機會讓颶風的外旋風波高下降,降低空氣往颶風中心的運動速度,從而增加中心部位的壓力,加快颶風能量的消耗,並最終導致颶風減弱。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教授趙宗慈也認為,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基本上一致認為,風電場對局地風速有明顯影響。比如在丹麥一個風電場進行的觀測表明,進入風電場的風速是8至9米/秒,經過風電場運行對風量的吸收后,在風電場的下風的風速明顯減弱,其下風處6公里的風速與原有風速比率為0.86,下風11公里處的比率是0.90。研究結果與人們的常識極為相符。

  有人認為,風電場最多只會影響到近地面風速,對高空的大風沒有太多影響。而這也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如果風力發電機數量較少,這也許問題不大。但如果風力發電機數量極為龐大,導致近地面風速大幅降低,那麼高空風能會順勢下墜成為低空風能,從而對整體風力產生削弱作用。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姜彤提供的數據,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北京城內的風速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平均每年下降0.014米每秒,其中以冬、春季節尤為明顯。另有分析顯示,將北京1993-2002年與2003-2012年兩個10年間的1月份風力資料進行比對,年均1月風速從2.5米每秒,減至2.3米每秒;相應的,霧霾天日數從2.1天升至4.4天,霾日則從0.8天升至3.9天。

  風力減弱在北京早已經是一個趨勢化事件,但這依然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歷史上,北京地區每年有大風(氣象領域中將瞬間風力大于17米/秒的風稱為大風,即相當于八級風力)的日子在25-30天左右,冬春季大風日數多于夏秋季,春季風力最大,其中4月份平均風力位居一年四季各月之首。

  然而在今年年初,一份《北京地區2013年氣候公報》卻讓氣象學家們也迷惑不解。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地區僅有1天出現大風,比常年(12.6天)、近十年均值(7.8天)明顯偏少,為1951年以來最少的年份。不出意料,這一年的霾日也暴增至223天,相比2012年(124天)明顯偏多。

  2013年北京的風力如同斷崖式的暴減,引發了人們的諸多猜想。有人認為是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始發揮作用,但整個防護林工程規劃長達70年,並非什麼突發性事件。無獨有偶的是,在2012年初內蒙古電綱風電裝機容量尚為1004萬千瓦,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驟增至2013年的1848.86萬千瓦,兩者之間的同步性倒是令人咋舌。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北京的上風口張家口地區,風力發電也突飛猛進,到2013年底,全市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85萬千瓦,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風電第一市”。

  面對2013年北京大風驟減的現象,北京市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張明英的氣象學解釋為:冷空氣系統不強。一般來說,大風天的產生是由冷空氣強度決定的。對氣象學家來說,冷空氣過境情況是無法預測的,所以人們也無法預測以后大風天的天數是否會發生新的變化。

  根據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朱瑞兆教授的研究,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有5大發源地,而如果我們能像氣象衛星一樣置身太空,或許就能極其直觀而生動地看到冷空氣強力入侵的路徑。

  第一條路徑來自俄羅斯新地島以東附近的北冰洋,從西北方向進入蒙古國西部,再東移南下影響我國;第二條是源于新地島以西北冰洋面,經俄羅斯、蒙古國進入我國;第三條源于地中海附近,東移到蒙古國西部再影響我國;第四條是源于太梅爾半島附近洋面,向南移入蒙古國,然后再向東南影響我國;第五條源于貝加爾湖以東的東西伯利亞地區,進入我國東北及華北地區。

  可以看出,除了第五條冷空氣路徑由東北轉入華北,其他四條冷空氣路徑都要經過蒙古高原。

  出于對風能資源的研究,朱瑞兆教授也認為,風速與冷空氣性質存在著很大的相關性。在冷空氣活動與山脈組合形成的三北地區(即西北、華北和東北),風能資源最為豐富。每當冷空氣南下,就會伴隨一次大風過程。三北地區首當其沖風速最大,但越向南寒冷的空氣慢慢變性,勢力變弱,風速也會越來越小。

  根據能量守恆定理,架在內蒙古地區的無數風機必然要截取巨量的風能。對風力風能造成哪些影響,人們尚且不能確定,但對冷空氣氣流的消耗,很多人卻是有著切身的感受的。

  不難想象,由于超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廠的消耗,很大一部分冷空氣已經很難像以往那樣越過陜西、山西,到達中部的河南,形成降雨。它們驟然停滯在了華北平原,再與京津超級城市群中的熱空氣發生強烈對流作用,形成突如其來的降雨,卻使得中東部地區遭遇連綿干旱。

  近年來,中國遭遇的各類極端氣候災害,似乎正是這一運轉模式的翻版。特別是2011年,北京市年降雨量突破700毫米,創13年來之最;2012年夏季,北京又遭遇1951年以來最大降雨,城區平均降雨量達215毫米。北京這些標志性的突發氣候事件,或許並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

  時至今日,科學家們基本認同風能開發會導致局部地區風速減慢的觀點,但是否會減弱大氣環流,目前尚沒有定論。但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楊學祥始終認為,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風能也並非可供揮霍濫用的資源,過度利用風能,同樣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令人憂慮的是,中國的風能開發在缺乏對于氣候影響的整體性評價的前提下仍在突飛猛進。2005年,我國風電裝機只有120萬千瓦。此后,我國風電吊裝規模高速增長,到2013年底,裝機總量已經超過9000萬千瓦,雄踞世界第一。如此高的發展速度,在世界風電發展史上可謂空前。

  雖然人們開發風能的初衷是為了綠色環保,但如果開發計劃缺乏科學的論証,過度利用風能發電也可能導致南轅北轍,必須慎重行事。不管如何,凡事皆有度,即便是開發綠色風能,也應如此。

延伸閱讀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