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工人到機器人,昆山制造業正經歷著轉型升級的涅�。在昆山一些工廠車間里,機器人成了新“工友”,生產經營變得更快捷、更智能、更高效。
事以才立,業以才興。“機器換人”在換出轉型新動能的同時,也為昆山創新發展儲備了一批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人才總量達33.7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超6.9萬人,“人往高處走”成為他們共同的追求。
機器人“上崗” 產業工人忙“充電”
今年40多歲的老朱是昆山滬光汽車電器有限公司倉儲車間的班長,2007年入職的他見証了滬光電器的巨變:以前,倉儲車間要兩個班28個人才能正常運作,現在7個人足矣。
“更加輕松、更加高效”是老朱對如今工作狀態的感受。滬光電器、豐島電子、富士康科技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機器人不會搶走人的工作,但需要工人主動更新自己的技能確保不被淘汰。”
在第三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總決賽上,昆山市共有3名高技能人才獲獎,聖美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設計部組長李永就是其中之一。入職以來,李永平均每年設計研發產品40多套。“在老前輩手把手栽培下,自己邊練邊學,積極反思改進。想成為行業精英,必須勤學苦練、精益求精。”李永如是說。企業營造創新氛圍,也為技能人才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聖美公司僅模具部就有高級技工108人,中高級技工占比達25%。
“優秀技工之所以成為高技能人才,靠的是學習深造,在實踐中提高,在崗位上奮斗,從而成長為企業中一流的技術專家。”市轉型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昆山的技能教育培訓很完善,可以讓從業人員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也在對員工進行培訓,讓員工不斷與時俱進。
培養“接地氣”人才 能工巧匠釋放才智
高技能人才是推動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支撐。如何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政企時刻關注和探討的課題。
位于高新區的研華科技(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上持續發力,形成一套成熟而獨具特色的培養模式。比如,選才用才不是追求“學歷”,而是追求“資歷”,超過一半的人才由企業自主培養;創新不是瞄準“單體”,而是瞄準“集成”,36條產品線各成一個“創新群”,實現從純粹的產品供應商向解決方案商轉型。
“機器換人”並沒有讓人“丟飯碗”,反而營造了濃郁的創新創業氛圍。每天傍晚,前往研華公司圖書室借書、還書、看書的員工絡繹不絕,工程、機械、設計類書籍成為借閱率最高的書籍。伴隨著能工巧匠釋放才智,企業建立起一支140人的研發團隊,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比重超4%。
高技能人才是事業的生命線,是最大的經濟增長點。昆山市建立健全選人、用人、育人機制,通過多種培養和激勵舉措,加快培養創新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6.9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達32%。昆山還提出,將深度推進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技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快集聚高層次領軍人才、高水平科技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和高質量技能人才,促進人口紅利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盤活“存量資源” 邁向“智造”新藍海
培養“適銷對路”的高技能人才,是登雲科技職業學院努力的方向。今年,從登雲科技職業學院走出的2200余名畢業生成了人才市場的“香餑餑”,一次就業率達92%。這背后是登雲推進“工學結合專班,校企雙主體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帶來的成效。
當前,又好又快培養高技能人才,是政府、企業共同的目標。去年底,昆山技術培訓短訓班在福伊特中國培訓中心開課,計劃5年為企業培養超1000名高端緊缺型技能人才。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王麗表示,福伊特中國培訓中心具備專業培訓設備,采用專業培訓機制,倡導終身學習,推動知識傳承,但其最大的教學特色是從德國引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高技能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既強調總量的增長,更強調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在盤活企業存量資源的同時,昆山市鼓勵企業建立職業培訓機構,對企業投資建設符合本企業、本地區產業發展方向的職業培訓機構,根據開展技能培訓規模給予一次性5萬∼10萬元獎勵。同時,市人社局組織有相同需求的企業在市外院校開設“昆山班”,去年登記備案開設的“昆山班”“企業冠名班”共有68個,登記備案學員總人數達3580人。
企業需求、人才引領、政府推動,昆山“機器換人”邁著大步挺進“智造”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