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84:紅旗停產真相
紅旗停產真相:油耗高、提速慢、可靠性差,機場接外賓卻打不著火,甚至發生過下坡剎車失靈
李安定(資深媒體人)
80年代初,我還是新華社一個年輕記者,汽車是我采訪分工中最鐘情的一個產業。1982年,我報道了體制改革試點-中國汽車工業公司的成立以及其后的運作,也和董事長饒斌、總經理李剛成了忘年交。
饒斌和李剛都是新中國汽車的開創者,經歷積淀深厚,視野開闊,曾在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任過一汽廠長。
中汽公司成立后,他們全身心投入治理“散亂差”的中國汽車業,改變“缺重少輕,轎車幾乎是空白”的局面。
然而,后院起火,一次強力“地震”突然襲來。
當時的一汽領導給中央寫信,要求脫離中汽。今天看,這封信反映了國企要求松綁的最初覺醒,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1984年8月11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在北戴河召開會議,聽取一汽匯報。把還不知情的饒斌和李剛叫去旁聽。
一汽、二汽自立門戶,饒斌和李剛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然而,另一個更大的意外,也在那次會議上發生了:生產了25年的紅旗轎車被勒令停產。
會上談到了紅旗轎車。這位國務院領導當面對饒斌說,紅旗油耗大、速度慢、不可靠,就停了吧。
饒斌當場爭辯說,四抬轎和十二抬大轎不一樣,四抬轎用人少,十二抬大轎用人多。車子大,自身重,當然耗油就高些,但是和國外同類車比,並不算多。“我接著說,生產十台解放牌的成本才能造一台紅旗轎車,紅旗轎車送給中南海的領導坐,也是我們的一片愛國心吧。”
“領導說,你別打腫臉充胖子了——這是他的原話——你給我停產就完了。”
饒斌問,以后這個事怎麼辦?“他說,以后就進口吧。就這麼一個過程,當面給槍斃了。”
關于紅旗的結局,一直有不同的說法,這里我逐字記下當事人的回憶。
今天人們說到第一代“紅旗”轎車,往往先說它的造型怎麼合乎民族風格,然后就說紅旗是用榔頭敲打出來的,兩句話一褒一貶。和李剛聊天,才知道我錯了。
親身參與紅旗轎車發動機開發的李剛說,V8發動機才是第一代紅旗的技術亮點,攻關相當艱巨。“那是我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候,東風、紅旗,還有一個越野車,三個發動機的開發齊頭並進。我曾經連續96個小時沒有合眼!那時候身體棒呀,根本不在乎。”
V8發動機堪稱50年代超一流技術,除了美國頂級豪華轎車采用,蘇聯也剛剛用在領導人乘坐的海鷗轎車上。德國、日本采用V8發動機則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但是,汽車廠從國家只拿到有限的資金,沒有后續開發費用。
紅旗嚴格實行自力更生,堅持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國內生產,致使25年后,紅旗車的質量、性能和國際水平差距越來越大。
紅旗產量很低,前后25年,一共只生產了1500輛,這樣的小打小鬧,沒有不賠錢的,技術升級更新無從談起。
一汽把生產紅旗當作一件光榮的政治任務,從1958年到1984年,一直靠解放卡車養著。
進入80年代,隨著國門的開放,“紅旗”乘坐者們眼界寬了,紅旗轎車的缺點一一暴露:提速慢,可靠性差。有時候到機場接外賓,上了車卻打不著火;甚至發生過羅馬尼亞總統游覽長城歸途,下山剎車失靈的驚險場面。停產紅旗,改乘進口車,未經論証,就這麼定了。
這個重創,對中國汽車工業,對中汽公司,尤其對紅旗轎車的開發者饒斌和李剛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一擊--在一種近乎面對面受屈辱的環境下,他們又目睹了紅旗轎車的終結。
紅旗下馬的1984年,中國大量進口日本皇冠轎車用作公務車,領導人開始坐奔馳,國產轎車只剩下不受待見的上海牌了。
關于第一代紅旗,最后的輝煌是198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5周年大慶,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乘坐一汽專門趕制的紅旗敞篷轎車,在天安門廣場檢閱了陸海空三軍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