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價購機、縣級結算、定額補貼、直補到戶的做法,山東省去年已在東營、萊蕪開展了試點,東營市東營區牛莊鎮小杜村63歲的農機手李樹堂是這一政策的"嘗鮮者".去年8月,他在當地新購買了一台125馬力雷沃玉米收割機,標價17.5萬元,講價后17.3萬元,他支付了全款,3個多月后30%的補貼資金約5.2萬元,從區財政打到了他的"財政涉農補貼資金一本通"賬戶。
此前,李樹堂已買過多台補貼機械,包括2008年購買的一台聯合收割機,這台機械標價12萬多,他直接交了補貼后的9萬多元后開走。他告訴記者,原來講價理不直、氣不壯,賣方理由是已經有補貼就不能講價。現在雖然能講價了,但買大型農機要先多掏好幾萬元再等補貼下來,前期投入多了,增加了壓力;如果要貸款,經銷商又不會給擔保。越急著貸款時越貸不出來,但農時不等人。他覺得貸款這一塊支持力度還不大夠。
東營市農機局長王武軍介紹,新補貼方式去掉了農機部門與企業進行資金結算這個環節,最大的好處是廉政風險降低了,有利于發揮鄉、村就近監督的優勢,堵住套取補貼資金的漏洞。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對此也表示歡迎。省內一家農機企業銷售負責人表示,全款一次性入賬,大大減輕了生產企業和經銷商的資金占用壓力。
山東省農機局局長高明飛認為,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選擇性政策,與其他普惠性農業補貼相比,實施起來難度更大。從近幾年情況來看,違規違紀案時有發生,主要是管理人員通過權力尋租,問題根子往往就出在部門與企業的資金聯系上。從試點情況看,新補貼方式利大于弊。
但新補貼方式的最大問題是資金壓力從經銷商和企業轉移到了農民身上。記者從山東省財政廳了解到,去年全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至今仍有半數市尚未全部結算完成,今年在補貼方式、程序發生較大變化情況下,結算進度不容樂觀。
高明飛表示,對可能出現的農民資金難題,要研究制定應對預案,協調當地金融機構搞好信貸服務;另外一個重要環節是必須要加快資金結算,盡快將補貼資金兌付到購機者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