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财富大部分流向了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刚刚落地,就遭遇到现实的羁绊:
扣除物价因素,除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海南、广东、山东、辽宁8个省市外,其他大多数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次被GDP超越。这是近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中透露出的信息。
其中更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在GDP增速越快的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就越慢,而GDP增速越慢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反而越高,甚至跑赢GDP。比如,前三季度GDP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的天津,其城镇居民可支配名义收入增速却是全国倒数第二,而GDP位居全国倒数第二的北京,扣除价格因素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却快于GDP。
经济增长越快,居民收入增速越慢,这也是近3年来纠缠中国经济的离奇魔咒。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在9.6%、9.2%、10.4%、9.2%,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4%、9.8%、7.8%、8.4%,呈现反向增长的状态。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三星经济研究院宏观组首席研究员刘金贺表示,这种现象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老百姓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其根源还是在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上,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下,经济增长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不是很密切,普通民众自然很难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国民收入分为三大块: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和城乡居民收入。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GDP增长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占份额下降,表明新增的财富大部分流向了企业利润和政府税收。
事实也正是如此。10年间,伴随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财政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02年不足2万亿元,到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10年突破8万亿元,再到去年首超10万亿元,不断迈上新台阶,年均增速20%左右,远超GDP增速。
而自从2008年以来,因受欧债危机以及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吸纳了我国70%以上劳动者就业的中小企业近年来的生产环境持续恶化。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近日甚至发出明后两年中小企业将大规模倒闭的预测。
刘金贺表示,目前我国民众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以出卖劳动力为主,在中小企业利润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非公劳动者的收入就难以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这种现象和十八大的基础精神是相违背的,也脱离了生产的目的,是十八大要改正的现象。“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收入分配的比重。”
对于如何扭转此格局,刘金贺建议,一方面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缩减政府开支,如果财政收入能够降下来,即使居民收入维持现在的水平,生活也会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推进市场化改革,并不是要国企私有化和拆分,而且要引入竞争者,提高国企的效率,打破垄断。
除了要加大减税的力度,“增加4万亿的投资,其实不如减4万亿的税收”。李义平尤其强调,要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话语权,健全工资谈判机制。工人工资高了,就会提高消费,从而拉动内需,改进经济的增长模式。
“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劳动者在整个分配中没有话语权,资本和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对内需以及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都会有影响。”李义平说。
从根源上来讲,刘金贺认为,关键还是要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提高居民收入所得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好收入分配的问题,分配问题决定了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产业升级,需要时机和机遇,而打破部门利益和进行利益调整,则需要领导层的魄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