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财经
棚户区改造撬动新型城镇化

字号:

2013-06-28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棚户区改造撬动新型城镇化

  把钱用在“刀刃”上,棚户区改造就是其中之一。

  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会议强调,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可以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

  会议决定,在过去5年大规模改造棚户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逐步将非集中成片城市棚户区统一纳入改造范围。同步建设配套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同步使用。会议强调,要加大中央安排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扩大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形式参与棚户区改造。

  据上证报报道,专家认为,从棚户区改造入手,对解决当前经济包括房地产市场面临的困局可谓一箭三雕。

  其一,可以拉动投资。今年304万户的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建安成本2000元/平方米),至少可以拉动3000亿元以上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持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有助于稳增长。

  在这方面,辽宁省的经验极具借鉴价值。2005年起,辽宁省用4年的时间改造完成了1万平方米及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新建成套住宅建筑面积4400万平方米,改善了70多万户211万人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辽宁省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与全面的产业转型、城市转型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其二,可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奠定基础。容易得到社会资本、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我国还有12%的城市家庭居住在1980年之前建设的住房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住在非正规住房里。

  “提升城镇化质量,提升水平,说到底就是解决城乡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院长(财苑)高培勇(财苑)曾分析认为,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这个棋盘上,还是要把住房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

  据报道,中国社科院曾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行调研并指出,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伴随城市化而来的城市病,目前仍是世界许多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严重困惑。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快速集中,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困失业、住房紧张等为症状的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良性发展。“由于我国商品性住房价格居高不下、保障性住房体系尚不完善、人口转移规模巨大,住房问题将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城市病。”该课题组成员之一陈飞博士说。

  “在保障房体系建设中,棚户区改造、危旧房的改造,可能是入手的很重要途径。相比而言,棚户区改造、危旧房改造比一般的保障房建设有一些有利因素。”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长洪说。

  其三,可增加住房供应,给房地产市场温和降温。

  “住房和房地产问题是综合性的经济社会问题,不能单就住房谈住房,也不能单就房地产谈房地产,一定要统筹安排,系统考虑,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建议和理论研究成果,必须立足国情化,把它放在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个大框架内加以定位,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高培勇说。

  实际上,棚户区改造本身就可以增加保障房建设,同时在有条件的城市,也可以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这对于平抑过快上涨的房价有积极作用。、

  中金公司6月25日发布新型城镇化行业主题研究:“三项”改革“四化”发展。媒体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6 月26 日至29 日审议城镇化工作报告2,针对于此,结合三中全会可能提到的宏观政策改革方向、各省市近期公告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方案,中金对1 月8 日报告《精细化、智能化、市民化、均等化——新型城镇化行业主题研究》重新梳理,得出结论:新型城镇化政策改革将重点围绕资金来源、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展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工程、节能环保、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安防、医疗与健康、文化传媒将是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受益领域。

  此外,申银万国表示,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能源、环保、高铁、轨交、电信、医疗、文化传媒、金融、地产将面临新的投资机会。

  原因及逻辑:

  申银万国认为,城镇化的实质是实现产业、居住地以及生活方式的三个转变。城镇化载体是城镇,但又不简单等同于造城。中国过去的城镇化可以归结为东部的城镇化、大城市的城镇化、工业推动的城镇化、就业的城镇化,是一种半拉子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主要是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真正的城镇化。由于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市民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这使得新型城镇化本身集目的手段过程于一体。目的是进城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手段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在遵循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新主要体现在:1、从区域上看体现在中西部的城镇化。2、从产业上体现在服务业推动的城镇化;3、从生活方式看更强调进城农民的市民化;4、从城镇规划看,更强调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协同发展。

  与老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一种高成本的城镇化,其推进有赖于以下五大改革:1、财政体制改革:从城市财政到国家财政、从户籍人口财政到常住人口财政;2、户籍制度改革:符合条件的转移人口都可以获得常住地的户口;3、破除垄断:消除服务业发展的最大障碍;4、金融改革:解决制约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资金问题;5、收入分配改革。保障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福利增长。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