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價暴跌重創冶煉企業 兩龍頭公司業績一虧一降

字號:

2014-06-18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楊長江 白亞靜 胡飛軍

  中游

  賺加工費不賺價差 白銀加工業少了風險丟了利潤

  每經記者楊長江 發自廣東海豐

  27歲的龔偉達(化名)已是兩家銀飾加工廠的老板,10余名員工每年可以帶來上千萬的生意,但他到手的凈利潤卻只有幾十萬。“我們不賺銀料的差價,只賺加工費,銀料可以客戶自己提供,也可以由加工廠向銀料商購買,但價格較為透明,一般不會賺取差價。”龔偉達說。

  在廣東汕尾海豐縣的梅隴鎮,像龔偉達這樣的年輕老板大有人在。汕尾市金銀珠寶首飾行業協會辦公室主任施華溢向記者介紹,粗略估計該鎮銀飾加工企業數量在1500家左右,各式珠寶加工企業數量超過2000家,全鎮約10萬人口中有3萬~4萬人從事該行業,其對當地GDP的貢獻率約為70%,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在坩堝爐、噴槍、焊槍、噴燈噴射的火焰的映襯下,砧台上鍛打著各色銀飾,聲音清脆而密集,混響在梅隴鎮的上空。人聲鼎沸、一片炙熱的背后,潛藏的卻是白銀加工行業,產業分散、作坊林立、企業盈利能力極弱、缺少品牌的冰冷現實。

  盡管基本擺脫了銀價波動帶來的風險,但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梅隴鎮經營者們微利甚至是虧損局面愈發嚴重。

  “老板幫工人打工”/

  入行7年的龔偉達盡管已經成長為老板,但仍脫無法擺脫起早貪黑的勞碌。一大早開工到晚上22點后收工回家,他每天都要花費十幾個小時在工作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銀飾零售商身份同龔偉達取得聯系。在他其中一個工廠里,記者看到,狹小的空間里坐著七八個年輕的工人,他們正在細心地修飾著手中的銀料,按照客戶的要求,將其做成精美的手鐲、戒指、吊墜等銀飾產品。

  在梅隴鎮首飾加工行業,“老板幫工人打工”成了當地茶余飯后的談資之一。記者的調查証實了這一玩笑話的真實性——小型加工廠老板賺取的利潤低于員工薪資的現象普遍存在,在行情不好的情況下,虧損也要做。

  即便如此,用工荒亦長期存在。記者在多家工廠門口看到,不少印有“長期招工”字樣的招聘海報已十分陳舊。

  “人工成本很高了,最普通的工人月薪保底也是4000元,有點技術含量的老師傅就是1萬多。”龔偉達介紹說。

  隨著沿海產業加速向內地轉移,此前很多外來務工人員都選擇了返鄉務工,而海豐作為經濟水平一般的縣級市,對內地勞務人員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如此一來,企業招工不得不轉向周邊地區甚至是本地年輕人,這個群體對薪資待遇的要求比外來務工人員要高。

  施華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次強調,日益高企的人力成本和長期存在的用工荒矛盾是制約梅隴鎮首飾加工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從目前看來,這一難題基本無解。

  廉價加工費/

  梅隴鎮並不產銀,加工廠所需的銀料要麼是客戶自己提供,要麼是前者向當地銀料商購買。據介紹,梅隴鎮大概有10家銀料商,他們向銀礦拿貨,面向當地加工廠批發。

  “我們從銀料商購買的白銀,價格比國際價格稍稍低一點,但是我們不賺取客戶的差價,都是以出貨當天的國際價格作為參考。”龔偉達透露,今年以來白銀價格下降對當地銀飾加工產業影響不大,原因在于加工廠利潤來源為加工費,而非銀料差價。

  “要說影響,主要體現在價格波動較為劇烈的時候,客戶訂單可能會有所變化,比如在價格下降的時候,客戶出于觀望心態,下單會保守一些,但市場供需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影響還是有限的。”龔偉達介紹道。

  龔偉達分析指出,當前銀價處在低點,這個時候進來相對保險,理由在于銀價不可能一直如此之低,待價格上漲,可賺取的利潤會更高。

  至于具體的加工費,龔偉達舉例道,一個普通的銀手鐲,他收取的加工費在10元錢左右;一個30克的手鐲,若以每克4元錢的白銀價格計算,算上加工費,拿貨成本則為130元,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大概可以賣到3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高。以300元售價計算,梅隴鎮加工環節僅賺取了整個銀飾產業產值的1.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以客戶身份走訪了多家銀飾加工廠,模式基本與龔偉達一致,但由于不同產品的制作難度不同,以及廠家自我定位的差異,加工費有高有低。

  “加工費看似很低,如果刨去所有成本,一個首飾只有幾毛錢的利潤,甚至更少,出貨量大的話,還是有利可圖的。”施華溢表示。

  消費升級需求巨大/

  通過大量走訪梅隴鎮的工廠、鋪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盡管規模各異、款式和價格有別,但各家銀飾工廠鮮有為客戶和市場發愁的。在該鎮的東怡首飾珠寶交易廣場,雖然烈日炎炎,但前來這里“尋寶”的外地客商仍不少,甚至出現了多個外國人的身影。

  “我們有一半的訂單來自歐美。”龔偉達說,只不過他不直接與海外市場對接,而是通過貿易商完成。他表示,外貿訂單的加工費要高于國內市場。

  作為國內銀飾產品加工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梅隴鎮的銀飾加工產業規模近10年來發展速度驚人,這一方面得益于當地產業人士的傳幫帶,另一方面同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亦密不可分。

  梅隴鎮首飾加工產業起源于1988年前后。香港金至尊珠寶創辦人,被稱為香港“一代金王”的林世榮就是梅隴鎮人,其在香港用380公斤黃金用以修廁所的事被梅隴人津津樂道。

  “梅隴鎮首飾業的發展肯定受到他(林世榮)的影響,加上我們這里距離深圳、香港比較近,有人出去做珠寶生意之后也帶出了很多人,這樣一來,回鄉創辦企業的也就漸漸多了起來,產業不斷成熟,大家看到能賺錢,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這個。”梅隴鎮副鎮長羅鴻雁表示。

  據介紹,特別是在2000年之后,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提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進步,首飾寶珠消費連年走高,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梅隴鎮,其首飾產業迅速壯大,加工廠也從彼時的10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上千家,首飾加工產業一躍超過農業成為當地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延伸閱讀
13.7K
閱讀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