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苗长兴副司长在全国机械工业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字号:

2014-07-16来源:

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

尊敬的王瑞祥会长,张晓麟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企业家,朋友们,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机械工业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在此,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本次会议以强化管理、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为主题,可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面我从总体上就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强企业管理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加快转型升级是工业发展的紧迫的战略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强,大而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核心技术缺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范围广、数量大、影响深,潜在风险很大。同时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新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彻底打破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并将催生出更多新兴产业,谁能把握其中机遇,就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力图重振制造业,一些后发国家依托传统优势更多参与中低端市场分工,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双重挤压。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及新兴国家纷纷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以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密集制定出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其主要意图是重振制造业,培育新兴领域增长点,谋划中长期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主导权,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在实施工业4.0战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和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乡、区域逐步协调发展,国内有效需求将逐步释放,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潜在的风险仍然很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既面临着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契机,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风险和挑战。赶超跟随的时代已是过去,也不能再走简单模仿的路子,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科技和人才,而不是消耗物质资源、损耗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而不是靠廉价人力成本、超优惠条件来促进增长。

  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转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智能制造转型、服务化转型、内需主导及消费驱动转型;升级就是全面优化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提升,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的主线,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措施,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面,组织实施技术改造专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努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抓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制造等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和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在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开展节能与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强化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大技术示范推广,深化“两型”企业建设,围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制造产品推广等重大领域,抓好试点示范、重大工程建设、政策措施完善等工作。实施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此外,支持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当前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单一产品不再是工业生产的核心,提供综合、集成解决方案将成为全球领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增加值的有力措施。鼓励引导制造业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搞好研发设计服务、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向社会服务。制造业自身要顺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变革、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下面我主要介绍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第一,企业兼并重组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多数行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核心部件和关键装备仍然依赖进口,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比如,以完工量计,2013年韩国前十家造船企业产业集中度高达99%,日本为75%,我国不到50%,世界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韩国占到6家,我国仅2家。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缺乏领军企业、发展秩序混乱,没有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导致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工业转型升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兼并重组是企业快速进入新领域、降低发展风险、实现规模效益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快速做强做大,有利于形成由优强企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行业发展的协调和自律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企业和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向中高端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制造业再造和扩大出口战略,世界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推进,跨国并购明显增多。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在技术进步和培育大企业、大企业集团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产业结构将有可能被长期锁定在国际分工的低端,甚至出现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

  纵观全球大企业发展历史,正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范围的兼并重组将美国产业从无序、过度竞争中解救出来;正是一波又一波的并购浪潮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并在全球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上个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每一次都带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巨大飞跃,诞生了美孚、微软、苹果等一大批世界著名企业。

  第二,目前是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窗口期。

  经济调整期往往是并购重组频繁期。在经历了多年的低迷之后,今年以来全球大型并购层出不穷,总额已达1万亿美元,创2000年以来新高,也是1980年以来第三次超过万亿关口。在银根持续宽松、企业现金储备充足、全球企业信心普遍走强等众多利好因素推动下,危机期间被推迟的并购需求集中释放,此轮并购潮还在继续发展。目前只是新一轮全球兼并潮的开端,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彭博社统计,全球50家大企业拥有超过1万亿美元现金储备,美国企业在海外拥有19500亿美元现金。

  通过资产重组掌握关键技术,打通产业链条,成为产业竞争的新着力点。近年来大的并购案例不胜枚举,比如机械行业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吉利并购沃尔沃等。今年以来也发生了很多大型并购,如诺华制药与葛兰素史克年初进行了金额大200亿美元的资产置换。最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斥资169亿美元收购阿尔斯通的能源部门。通用电气在美境外的570亿美元现金使其在此次并购中游刃有余。今年4月7日,全球两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与瑞士豪瑞合并成立新公司——拉法基豪瑞公司,缔造一家合并营业收入达320亿欧元的行业巨擎,是全球水泥工业有史以来最大的购案。

  目前,我国制造业普遍产能过剩,无序恶性竞争,企业有整合意愿,资本市场也出现了整合的力量。从国际国内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我国企业到了兼并重组的关键时期。未来一段时期,在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产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活动仍将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呈现一些新的趋势。

  一是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继续由横向并购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组发展。通过产业链整合,最终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价权。但也要防止部分企业利用非市场性优势进行并购。

  二是海外并购将更加迅猛,民营企业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海外并购作为中国企业获取资源、技术和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是中国企业持续发展、开展跨国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未来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能源、矿产行业依旧会成为主要的热点领域,海外高新技术、清洁技术企业和知名品牌也将成为并购的重要潜在目标。不过,由于目前收购标的大多涉及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在收购过程中极易引起东道国政府和当地民众的焦虑和反对,政治障碍始终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中国企业在未来海外并购中,应考虑如何以灵活战略巧避东道国政府监管风险、弱化目标企业以及当地居民、媒体等对中国企业并购之举的敌意,从而提高海外并购以及后期整合的成功率。

  第三,努力营造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

  企业兼并重组的主体是企业,必须有效调动企业积极性,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愿参与兼并重组,坚持市场化运作,避免违背企业意愿的“拉郎配”,政府主要是创造好的环境。企业兼并重组仍面临体制机制不完善,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困难,融资成本较高且手段相对单一,税收负担较重,相关审批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企业跨国并购的经验不足,政府过度介入和企业盲目兼并等问题。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兼并重组工作。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行了部署,建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等12个相关部门参加的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重大问题。各地也初步建立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2013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部际协调小组和成员单位印发了《促进重点行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2014年3月7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国发14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推进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消除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障碍,加快相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完善税收政策,发挥金融和资本市场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市场环境。14号文件政策含金量比较高,提出的简化审批、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相关政策措施有关部门正在进一步落实完善。工信部将发挥企业兼并重组牵头部门的作用,推动相关部门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重大问题,按照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推动行业破局性重大兼并重组,为企业提供多方面个性化服务。支持企业采取并购、交叉持股、联盟等形式开展兼并重组,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和产业链整合,支持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同时,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进行尽职调查制定风险预案、特别是要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三、加强企业管理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突破制造业当前的困境,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迫切需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管理创新提了新要求。

  第一,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精细化水平。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体,没有世界级的管理水平,就不可能造就世界一流的企业。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企业从学习、模仿中起步,在探索、创新中发展,有些企业管理水平已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企业,但不少企业管理粗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管理信息化、基础管理、风险管理、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提高对管理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把管理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上的创新。应把管理和技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重视技术创新,也要重视管理创新。目前有不少企业只注重技术,而不重视管理,很难想象,管理落后的企业会持续开发出先进的技术。企业家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塑造创新的机制和文化,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和环境,不断组织实施创新活动。要推进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摒弃传统计划的、粗放的、规模的发展观念,转而走市场的、集约的、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瞄准先进水平,找到差距,开展对标管理。

  第二,要强化企业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从企业层面来讲,深化改革必须要突出抓好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有企业要以完善公司法人制度为基础,以产权明晰、权贵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要求,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虽然根植于市场,但也有不少民营企业仍面临由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任务,要改革高度集中的产权结构,从产权多元化、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竞争能力和水平。

  第三,要更加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苹果、英特尔、IBM等,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典范。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总体上还处于学习、模仿、改善、应用的阶段。要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创新自己的产品,特别是服务方式,创造新的价值,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商业模式的创新,要和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要和企业从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深化对全产业链的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服务能力建设;要求企业进一步树立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的理念,特别是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要求企业进一步重视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的深远影响,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

  第四,要重视把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引入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现代化水平。信息化时代,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而且还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商业模式。我们应该关注信息化、网络化为传统产业带来了哪些发展空间,关注传统的企业理论、商业模式、管理理念、运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等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需求。信息革命为企业管理突破性创新提供了思路、手段和条件,既有挑战更有机遇。企业家应当重视把信息化、网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引入企业管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就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创新成果。海尔在组织结构上,将传统的事业部为主要载体的企业组织结构,解构裂变为2000多个密切围绕市场的“自主经营体”,实现企业由做大做强向做活转变。海尔通过互联网将市场治理模式引进了企业内部,实现了市场模式与层级治理模式的结合。通过自主经营体颠覆了企业原有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倒三角形网络化组织。海尔借助互联网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从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迎来了信息化,这为中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融合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两化融合的基础与结合点在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持续推进信息化的内生动力。工信部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2013年制定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今年初又发布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试行)》,并制定了2014年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方案,确定了一批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基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应用成果和管理创新经验提出的,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是企业两化融合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保证。主要目标是通过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办法,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也希望广大企业积极参与实践。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从我国和世界企业的发展历史看,没有适合所有企业的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只有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特点的管理模式;没有恒定不变、完美无瑕的管理模式,只有动态的、适合企业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没有“到顶”的管理模式,只有时代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秉承持续学习、持续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各位嘉宾,朋友们,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于合理空间,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工业生产增速缓中趋稳,结构调整稳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原材料工业调整步伐加快,运行状况总体有所改观,与民生相关行业生产增势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困难,也有一部分是非常困难。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尤为重要。做好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工作,需要广大企业、中介机构、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管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应加强指导和服务,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行业协会也应积极组织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在制定和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等工作中,始终把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我们与中企联及国资委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了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总结推广活动。机械行业多年来涌现了一批先进的管理经验,机械联合会、企业管理协会等在总结推广企业管理经验、开展调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次机械联合会召开强化管理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大会,对全行业管理创新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和指导,并且提出强化管理推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是推进管理创新重要措施,也是新的尝试,必将对企业管理推进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也将大力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