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在机械行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字号:

2017-07-24来源: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

发挥机械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作用

为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做好管理基础保障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李   玲
            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2017年7月6日   大连)

  今天,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召开,大连也是机械制造业比较集中,实力雄厚,管理先进的地区,在6月21日召开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上,大连就有16家企业进入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和管理进步示范企业行列,有2位企业家成为第八届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有 2 项管理实践被评为第22届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在国家、产业、行业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态势的情况下,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会议的主题不仅仅是劳动定员定额年度工作总结这一内容,更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等国策与大政方针,结合我们劳动定员定额工作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作用,探索和引导如何强化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提升行业、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服务行业企业新旧动能转换。会议的内容,秘书处做了安排,主要是:汇报标委会近来所做的工作、进展以及存在问题;总结表彰行业企业优秀定额管理者;是交流企业在提制增效、成本管控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所创造的成果和经验,深入探讨企业在今后几年里如何科学衡量、控制劳动成本,提升生产作业效率的途径;如何发挥劳动定额标准基础性作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行业标准宣贯,在技术及方法层面提出落实建议。作为行业标委会,如何在深化改革,创新运行机制,提升行业服务功能上下功夫。这次会议得到了人社部劳动关系司、全国劳标委的关注和支持,吴文辉司长专程来参加会议,安鸿章教授亲自授课,全国标委会领导前来指导。在此,我代表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代表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向与会领导和代表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分三部分,向领导和同志们做一汇报,希望能产生共鸣,通过会议能够吸纳更好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介绍行业形势与管理创新,其次谈谈对《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和理解;第三汇报一下标委会工作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标委会工作如何做才能做到与精益管理、信息化管理的融合,与行业企业战略保持目标的一致性。

  一、行业形势与管理创新

  1、行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7年机械工业运行情况。在《中国制造2025》及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机械工业企业主动适应发展的新常态,促进行业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1-4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1-3月回落了0.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工业(6.7%)及制造业(7.3%)4.3、3.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机械工业增速(7.3%)3.6个百分点。重点监测的119种主要产品产量88种同比增长,占73.95%。下降的31种产品中,16种仍未摆脱上年负增长趋势,15种由同比增长转为下降。

  新增利润554.95亿元,非汽车行业占50.8%,比上年同期下降1.69个百分点;电工电器行业大幅减少,占6.18%,比上年同期下降30.34个百分点。汽车行业占49.21%,比上年同期上升1.7个百分点。内燃机、工程机械、石化通用、重型机械、机床行业均有较大提升。

  2、行业环境不以意志为转移。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所出现的增速减缓,不是简单周期性的变化,而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发展阶段,是重化工业中后期的转型。伴随着科技创新:新材料(高温、高蓄能、高磁性材料等);新技术(纳米技术、3D打印、机器人等);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结构: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延伸(蛋黄和蛋白);生产方式:精益制造、协同制造、智能制造;产品性能:节能、环保、绿色、高效、智能化;市场需求:国际化、多样化、个性化;产能规模:传统产品严重过剩等。

  总体说,行业发展增速有所加快、效益有所提升,亏损面有所下降,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外部环境没有改变,企业转型和结构性调整反应速度不快,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基础研发和精益管理水平不高。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慢”和“变”可能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两大主题。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就成为当前行业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二、对《指导意见》的学习和理解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245号),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在解读该意见时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十方面的主要路径,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制约提质增效的短板和瓶颈问题,选择有针对性的主要路径进行突破,向内挖掘潜力、提质增效。冯飞表示,从近期看,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有利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和服务水平;从长远看,企业创新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更是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指导意见》提出十条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主要路径,即: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重视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加强质量品牌管理、创新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推动创业创新、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注重战略管理、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选择这些主要路径有两点考虑:一是既注重节流更注重开源,既注重降本更注重增效。引导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做文章;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方式,拓宽效益提升新空间。二是注重突出重点,强调新形势下的管理创新;尽量具体,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目的是指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针对短板和瓶颈问题,选择借鉴若干有效做法进行突破。冯飞表示,十大路径根据重点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加强内部挖潜,实现降本增效。具体来看,要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实施全方位的成本管控;要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推进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要重视资源优化配置与管理,积极稳妥开展兼并重组,加强供应链管理;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品牌价值。第二类是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拓宽效益提升新空间。要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有针对性地发展上游技术服务,中游生产服务,下游市场服务,延伸性服务及整合服务;要加快推动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和运行创新管理体系;要创新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探索引入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和创造力。第三类是提升战略应变和风险管控能力,为提质增效提供有效保障。具体来看,要注重战略管理,及时跟踪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快推动战略转型;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016年11月18日,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在福州组织召开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工作座谈会,研究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部署下一步工作。我代表协会应邀参加“福州会”并在会上介绍了中机企协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行业管理进步工作,介绍了行业中管理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创新的做法,创造的管理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受到与会者的赞誉与肯定。

  其实,在《指导意见》公布之初,政府就多方征求意见,我们协会作为机械行业管理性的综合协会,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案例。文件总结归纳了10个管理创新的典型经验,提炼出10条发展路径,其中就有中机企协推送的协会跟踪、推广十多年的上海华域三电创造的“人人成为‘经营者’”管理模式,文件中浓缩为“要加快推动创业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和运行创新管理体系;要创新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探索引入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一个公司的成功,越来越要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机器的性能,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是要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每一位员工能发挥其才干。”在近几年的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中,关注员工成长的,集聚原动力的、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新型能力的,成本精益化管理的,一线员工技能等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中西文化融合助力发展的等内容。特别是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西方的说教越来越多,很多先行一步的国内骨干企业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中体服务”的理念,深入分析支撑先进西方工业文明发展的智慧力量,标准化、学徒制、精益生产等,也追本溯源,吸收良好的中华“家族”基因,认识到每一项先进管理理念中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如:中信戴卡在发展中找到了凝聚、担当、合规、创新、诚信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用它来诠释“仁、义、礼、智、信”,改变了“国企作风”、“粗放经营”等制度惯性和“行为靠前、理念滞后”的行为习惯,使原本貌似规范的标准、工艺、制度文件,在全体职工的行为上和岗位作业中,焕发了青春,活起来了,火起来了。又如济二机床在定额工作中充分发挥劳动定额标准和定额管理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在实施中使劳动定额成为企业计划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平衡企业生产能力的必须条件;实行经济核算、计算成本、衡量劳动者贡献,量化考核的标准依据。企业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定额管理的巨大作用。工信部推广的 “经营者”活动,也是从重视劳动定额标准入手,在产品成本中直接核算人工的消耗和收益,车间之间、企业之间产品转移计价、零件协作都以劳动定额、工作物标准为标准。用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准确反映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把握企业中每一个人、每一个经营体的收益与支出情况。目前,这套符合中国特色行业特点,经过反复验证和不断完善的管理模式,已经在行业企业生根、开花、结果,跟企业、理论界、学院派专家一同的模式研究在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创新是向管理要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机企协还是标委会都有责任扛起“引导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这面大旗,加强示范引领、开展对标行动、强化服务指导、加强组织协调,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我们要牢牢把握“企业主导、行业引导、政府倡导”的工作定位,切实抓好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加强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开展企业创新成果总结推广活动。二是开展对标行动,在行业选择优选一批国内外标杆企业,引导企业对照标杆进行改进。三是强化服务指导,为企业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强组织协调,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和有关细分行业协会,共同协调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标委会工作和思考

  1、标委会工作发展和主要成绩

  “全国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技监标函[1995]111号批复成立的基础上沿革下来的。在原机械工业部的领导下,先后分别组建了二届全国机械工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标委会成立后,开展了机械行业劳动定额管理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以及多个子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机械行业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多年来标委会的工作对行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对机械工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政府机构的改革调整,原负责劳动定额管理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相继撤并,机械行业标委会的工作一度停滞,2000年2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以劳社劳资司函[2000]18号,委托政府机构改革后的,在行业内承担行业企业管理职能的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负责,组织开展机械行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10年6月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复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同意新调整的“全国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成方案。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劳标委的指导下,重新组建了第三届全国机械工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第三届标委会自成立以来,走了一条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调整探索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的不平常的路,我们立足行业所需所想,先后进行了标准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设立了电线电缆行业分委员会,开展了多项多期专业培训,并参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工作,在“工业工程师”职业下加进了“劳动定员定额工程师”的职业内容,为定额工程师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还组织专家和专业队伍,为行业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标准化作业、提高生产线劳动效率提供咨询评价服务,指导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实践,组织细分行业和大机械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制定电线电缆、电站锅炉制造和通用标准数控加工等适应行业要求、反映现代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推进机械行业劳动定额管理标准化工作,与全总机械产业工会联手,开展基于劳动定额行业标准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讨论,以促进行业企业科学提升劳动效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2016年标委会工作

  2016年,机械标委会在人社部和全国劳标委的指导下,在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行业、企业和劳动定额标准委专家团队,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联合全总工会等积极推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的宣贯工作,于2016年6月,在兴乐集团召开构建劳动关系和谐,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暨电线电缆制造劳动定额标准宣贯运用研讨会。并积极配合全总工会起草和印发机冶建材工发[2016]14号文件《关于在电线电缆行业推行劳动定额标准的指导意见》。初步确定了贯标和工资集体协商试点的具体策略和行动路线。

  2)完成机械行业劳动定额标准报请和批准工作,按照批准和出版要求,多次修改数控加工劳动定额标准、线缆劳动地定额标准及电站锅炉劳动定额标准的编制说明、意见汇总表等相关材料。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这套标准,最终于2016年10月23日以人社部函【2016】254号发布。这个过程历时4年,也可形容成万里长征,但终究形成了LD国家行业标准,可以为行业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评价依据。在此我也向参与数控、电缆、锅炉编制任务的济南二机床集团、山东普利森集团、齐二机床集团、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中车大同电力机车等企业;向上海锅炉厂,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公司、北京巴威公司、杭州锅炉集团、泰山锅炉集团等企业等企业,向机械标委会电缆分会所在单位上海电缆研究所的组织下的几十家电缆企业和几百位专家,表示深深地敬意和感谢。下午在贯标会议上三个编制组会详细汇报编标过程和贯标意见。这套标准共22项,其中:《数控加工劳动定额(系列标准6项)》数控加工中心(大型)、数控立式车床、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深孔钻镗床、数控镗铣床、数控卧式车床等;《电站锅炉制造劳动定额(系列标准标准6项)》“管系标准”、“集箱、汽包标准”、“包装标准”三大系列,并辅以燃烧器、吊挂和余热锅炉安装工时定额标准;《电线电缆制造劳动定额(系列标准标准10项)》。这些标准填补了缺失,弥补了当前工作的需要,但任重而道远。

  3)积极开展推荐性标准复审工作。根据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工作方案》(国标委综合〔2016〕28号)要求,结合全国劳动定额定员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按照《全国劳动定额定员标准集中复审工作方案》,组织行业专家,开展标准复审工作。

  4)举办劳动定额企业内训,与企业多次沟通劳动定额管理培训需求,为不同企业制定不同的劳动定额管理培训方案,开发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

  5)筹备机械劳标委的换届事宜,调研标委会委员目前的变动情况并征集新一届标委会的委员信息。

  6)依托行业劳动标准专家团队优势,开展了多项劳动标准研究,为多个企业开展基于劳动标准的多领域管理咨询。

  7)收获与问题

  (a)加强工作研究,提升组织的功能与效能

  逐步建立健全机械行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子行业劳动定额分委员会工作到位,骨干企业领头羊作用明显,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在企业转型升级、强化管理等方面支撑作用越加明显。

  (b)建立机械行业劳动定额管理专家队伍,开展机械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工作研究;参与人社部《新时期劳动定额管理研究》研究并承担“行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体系”研究项目。

  (c)劳动标准化作用在强管理促转型中得以体现

  建立并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全面、系统地向行业企业提供定额管理知识、信息及标准的发布和查询,为优秀的定额管理企业及个人提供展示的空间,加强定额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推广与交流合作,为在新形势下开展定额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和工具,介绍管理案例;

  为行业企业提供劳动定额标准化服务咨询活动,完成企业劳动定额管理辅导项目。除帮助企业解决在劳动定额标准制(修)定和定额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还用工业工程人机工效学理论,结合测时、标准化作业,物流管理等,结合精益改善,提升企业效率效能;培训企业效率管理队伍。

  标委会依托行业劳动标准专家团队优势,开展了多项劳动标准研究,为多个企业开展了基于劳动标准的多领域管理咨询,尤其在流水线生产企业的岗位定员、生产线平衡、精益化改善、设施规划、物流系统优化等领域,积累了诸多的成功案例。标委会组成项目组,为奔驰汽车、吉利汽车、国投集团罗钾化工等企业开展了以工时定额标准为基础的管理咨询项目,对企业生产线工人进行工时测定,并运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对作业时间进行分析研究,基于现场采集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帮助企业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合理安排了作业,系统性地运用工业工程技术改善生产现场,发现并消除生产现场中存在的“隐形成本”浪费,为企业推进精益改善,平衡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方案和建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劳动定额标准提供了依据。

  3、2017年重点工作与思考

  根据第三届标委会初建时确定的工作路线图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管理需求,标委会确定2017年的重点工作如下:

  (一)开展标准征订工作

  《电站锅炉制造劳动定额》、《电线电缆制造劳动定额(系列标准标准中10项)》以及《数控加工劳动定额(系列标准中6项)》,已作为行业标准发布,由劳动保障出版社印刷,由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自办发行,为了将标准及时用于企业和专业工作者,现已开始征订工作。

  (二)行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贯标意见

  扩大行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应用领域。在机械工业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线电缆分委员会和电线电缆企业,前期所做的大量工作基础上,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发文,提出“在电线电缆行业推行《标准》的指导意见(机冶建材工发【2016】14号)”。要加大《标准》推广力度,产业工会、行业协会、劳动定额标委会要加强协作,通过宣传引导、先行试点、总结经验、搭建学习平台、进行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标准》的影响力,提高权威性,从而使《标准》得到进一步推广。

  首先推动《标准》在电缆行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应用,经协商,选择浙江兴乐集团、西电公司电缆公司和宜兴市电线电缆行业作为先行试点,集中企业、工会、标委会力量,科学有效的把劳动定额标准、工时工价标准、工资增长机制和工资分配机制等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扎扎实实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贯彻以“平等、参与、分享”为本质的,把每个个体的创造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定额标准的基础性作用,达到企业、职工“双赢”。

  其次,注重对行业企业劳动定额标准应用的分类指导。机械标委会和行业分委员会,将组织专家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步骤,分层次、积极推进各类《标准》应用工作,贯标企业可及时联系共同推荐。

  (三) 继续开展各类适用性培训

  1、针对企业定额员、定额管理人员,开展“定员定额基础知识和基础性应用定额技术”的岗位实务培训;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中工业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定额工程师)职业要求,着手组织力量,编制“劳动定员定额工程师系统职业(岗位)标准,开发培训教程、试题库,利用网上学习评价系统,开展劳动定员定额工程师专业培训;

  3、针对电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与全总机冶建材工会联合开展以“劳动定额标准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应用”为内容的专题培训,对工会干部、企业员工代表、劳动定额标准应用人员等进行“集体协商要务”培训。

  (四)坚持开发编制适用性劳动定员定额时间标准

  1、积极推动并组织汽车制造工时定额标准(汽车焊装劳动定额、汽车总装劳动定额、汽车冲压劳动定额、汽车涂装劳动定额)的编写工作。

  2、完成第二批数控加工工时定额标准(中型和小型数控加工中心加工劳动定额、数控线切割加工劳动定额)的起草工作。

  (五)思考与建议

  1、深入进行劳动定员定额作用转换调研

  去年在做“强管理”课题研究时,从很多资料和外资企业实际反映,虽然表现形式出现了一些变化,但可以肯定的说,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并未过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仍广泛采用。劳动定额管理是基于工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一门科学。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发达时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日益为精益生产等代替,但有一点却是永恒的,就是建立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生产系统。从学科发展上来说已经从劳动定额学发展成为工时学、工效学、人机工程学、人体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突破。看看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中心转移,就可清楚地看到都是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因素而使然。因此,谁掌握和运用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即使是工业化程度相当发达、劳动生产率相当高的美国,其生产制造企业现今仍有80%以上的公司和工厂沿用泰罗当年开创的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日本的“企业工作效率分析与管理”(简称“巴克制”),就包括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劳动定额,鼓励工人开发潜能的内容,实际上是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正是采用了“巴克制”后,日本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高,国家也得以迅速强大。我们推行的“人人称为经营者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解决的也是劳动效率最大、结构成本最优问题,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我们还关注了主人翁的自律和创新,关注了降本增效的利益驱动,出现了传统的定额、工艺管理被员工优化,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手段被采纳,提高了效率,创造了效益,提升了团队、企业的品牌价值,很多定额员反过来固化指标,论证标准的可行性、先进性。

  2、解决推进中的实际问题

  当前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的工作在我国受到冷遇的地方太多,劳动定额标准的研究人员太少,成果更少。因劳动定额不合理而使职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不断增加,只分析当前现状,或解决眼前问题多,站在宏观角度,探索国家推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体系的建立,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搭建劳动定额标准技术支撑平台等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据资料显示,原机械部颁发的67个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大部分是在1992年之前制定的,机床工具行业标准、农机行业标准是1985年颁布的,最晚的一项变压器标准也是1998年颁布的。由于机构变动,严重影响了劳动定额定员工作的宏观、中观管理。对于已颁布的机械行业定额标准没有人牵头组织重新修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机制、生产组织形式不仅发生了变革,而且制定劳动定额的基础依据,技术装备、工艺技术、劳动条件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行业定额标准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无法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于缺乏行业标准的指导,一些企业的劳动定额标准多年来未做修订调整,脱离了企业生产和员工劳动的实际;由于没有统一的定额规范,一些企业自行制定定额标准时,采用的定额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定额标准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修订定额标准的时间也长短不一,也无法与行业标准对标,严重影响了定额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即使新标准颁布,但贯标仍存在不少实际问题。

  从人员层面,熟悉定员定额制定使用的一代人已经退休下岗,企业的岗位设置对定员定额工作在弱化,这项工作根据需要分散在工艺、生产、人力还有的放在财务,只能从管理流程和作用上明晰功能。面对企业的各种需要,如何组织、引领,是一个大问题,绝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分配进厂,停留时间却很短。差距很大、空白很多,亟需创新解决。

  3、协会作用的转型升级

  面对新常态下的企业和企业管理,协会工作也会发生大的变化,也要转型升级。我们正在搭建和不断维护完善协会的专业、开放、链接、整合的功能和作用,搭3个平台、建4个链接、做5项服务。  搭3个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制造业互联应用平台、管理经验交流共享平台;建4个链接——协会间工作链接、产业链链接、产品生态链链接、管理信息应用链接;做好5项服务——为政府做好参谋支撑服务、为企业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做好免费诊断评价服务、做好适应性人才培养培训、做好项目咨询服务。

  最后用两个老总的话做结束:

  企业管理有起点,没有终点,管理就是持续改善。

  上下同欲者胜,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引导和激励。

  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13.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