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玉平

   早就听说山西泽州县金秋铸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秋铸造”)在节能减排、绿色铸造方面是行业里的佼佼者。那么,金秋铸造是如何实现绿色铸造的呢?带着疑问,3月20日,记者乘高铁亲赴该公司采访了董事长闫军顿。

  将工业余热“吃干榨净”

  初春的晋城乍暖还寒。

  走进金秋铸造,一块“绿色铸造示范企业”的牌匾醒目地挂在办公大楼的门口。初见闫军顿,他因春节前刚刚做完一个腰椎手术,目前还在恢复的过程中。当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行走还不是很利索的他,坚持拄着拐杖要亲自带着记者到工厂去转一转,看一看。

  来到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管道犹如蜿蜒的巨龙,上下飞舞,伸展到四面八方,一座座大型烧结脱硫塔、粉尘过滤装置、铸冶高炉拔地而起……

  闫军顿告诉记者,我们按照绿色铸造的要求,从2015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2亿多元完善各项环保设施。截至目前,所有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并通过国家环保部门的验收。其中,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全封闭立体“矩形”原料仓库,在全国属于首例,实现了原料全封闭运行“零污染”;自主研制的手工车间移动除尘设备获得了国家环保部督查组的肯定。

  “环保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生产,我们把工业余热变废为宝‘吃干榨净’,这不仅可以减少工业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还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闫军顿说,“比如我们公司的所有余热都是二次利用。”他告诉记者,金秋铸造自从实现利用余热回收发电后,整个工厂彻底告别了燃煤时代。用高炉尾气发电后,锅炉废气达120多度,再利用空气置换出大量热能,全部输送到各铸管、铸件车间用于加热烤漆、砂芯烘干等工序。

  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利用烧结余热供全厂车间、办公室、职工宿舍冬季供热取暖和用于职工生活洗浴用水;利用高炉水渣池热水余热用于“民生工程”,供公司附近600余户村民、约7万平米房屋冬季供热取暖,每年减少燃煤3000余吨;井盖铸造车间产品余热回收用于井盖自身加热烤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前,铸管、铸件喷漆后是自然凉干,需要3~5天,而且容易粘连到一块,质量没有保证。安装之后,1~3个小时就可以烤干,而且喷漆质量有了保证。“我们还要对余热进行第三次利用,用于消失模铸造烘干、废砂处理烘干,努力做到不浪费一点热量。”闫军顿说。

  他告诉记者,2017年,他研发的自动化射芯机,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该生产线问世后,金秋铸造将不再使用树脂砂,用新工艺铸造出来的铸件产品,成本大幅降低,铸件质量明显提高,这堪称是铸造行业的一场革命。

  从小商贩起家

  回到闫军顿的办公室,攀谈之间,聊起了他那曲折而又坎坷的创业经历……

  闫军顿告诉记者,1976年初中毕业后,他与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务过农,下过煤窑,当过装卸工,做过电气焊工。然而,他的辛勤劳作并没能挽留住母亲的生命,就在他18岁那年,母亲突然辞世,这让闫军顿备受打击。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思考,掌握一门技术要比单纯打工更有发展前途。于是,他开始学习机电修理技术,专门修理电机、水泵、开关等机电产品,头脑灵活的闫军顿从此开始自谋生路。

  就这样,一直到了1985年,闫军顿迎来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与妻子喜结良缘。婚后小两口共同奋斗,贩过煤、碳、花生、苹果,也就是说,什么赚钱,他就干什么。就这样,到了1989年,已经积攒下了2万元钱,这算得上是他的第一桶金。

  开始创业一波三折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南村镇的铸造行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发展起来,当时的闫军顿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南村铸造业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他一头就扎到铸管行业的学习和生产当中,然而资金到不了位,这可让做事历来雷厉风行的闫军顿犯了难。当时恰巧南村信用社的信贷员正在走村入户做市场调查,当了解到闫军顿为人踏实肯干,又有一些超前的想法和观念时,通过对闫军顿即将投入生产的铸管行业进行了解后,很快就为其发放了40万元贷款,解决了闫军顿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从此,闫军顿开始潜心打造他的铸造王国。

  1992年,金秋铸造的前身永久铸造厂正式成立,1993年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并不断壮大起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994年,刚开始创业的他,因经验不足不仅陪掉了全部家当,还背负9万多元钱的债务。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困难面前,倔强的闫军顿并没有被创业失败而击倒,痛定思痛的他,开始查找失败的原因,原来问题出在产品的重量上了。于是,他改进了铸造工艺,不仅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市场上的销售也异常好。就这样,闫军顿用了一年的时间,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赚了40多万元。

  闫军顿并没有满足现状,1996年,他又开始着手改进产品加工工艺,把传统的铸管刷油漆工艺改为烤漆,经他这么一改良,金秋铸造的铸管质量大幅提升,产品备受广州等南方市场青睐,当年就赚了90多万元。一时间,市场上的仿冒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让他在商场上再一次受挫。

  外贸市场风生水起

  到了2000年,广州市场开始禁止使用铸铁排水管,南方市场没了,工厂也就没有活干了。于是,闫军顿又开始掉头北上,开拓东北市场,但依然没有什么起色。这时,他又把视线瞄准海外市场,并把公司更名为金秋铸造。他的这一大胆决定,不仅使公司再次迎来转机,并一举打破铸件产品出口零的记录,还搅乱了整个中东市场格局。

  据闫军顿介绍,2000~2006年,金秋铸造的市场重心全都放在出口中东、德国等海外市场上。由于海外市场对盖板薄厚要求不一,因此,对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技术要求都很高。尤其是3~5毫米厚的薄盖板,如果技术工艺稍有偏差,根本就浇铸不出合格的产品来。针对这一技术难题,爱动脑,又勇于创新的闫军顿对传统砂箱进行改造,改良后的砂箱可以重复使用16次。这不仅彻底解决薄盖板浇铸上的技术难题,还攻克了传统砂箱不可重复使用的技术难题。这种快速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下单24小时后就可以交货,令客户非常满意。

  国内市场屡创佳绩

  金秋铸造在海外市场如鱼得水。然而,闫军顿并不满足。他认为,与外商合作,太受约束,要货的时候催得很急,不需要的时候根本不理睬你。于是,他又开始转战国内市场,并大量开发新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3米铸管已实现年产5万吨左右的规模,井盖、铸管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金秋铸造也声名远扬,成为铸造行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型企业。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金秋铸造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今年前三个月由于受2017~2018年供暖季错峰生产或停产的影响,到目前的销售几乎为零。尽管如此,闫军顿并没有丧失信心,他仍然制定了今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的目标。

  展望未来,闫军顿信心满满。预计到2020年,金秋铸造要实现年产20多万吨铁水、10万吨铸管、3万吨管件、10万吨井盖井圈的规模,总产值达到25亿元左右。做到“五快”,即生产线速度快(每小时砂处理400吨、240型)、浇铸快(双机浇铸)、换模具快(30秒完成)、产品开发快(从接订单到出产品24小时完成)、订单品种转型快,打造全国井盖井圈生产基地,全球一流的、生产速度最快的井盖生产基地,要让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晋城金秋铸造。

  以工扶农以农助工

  发家致富的闫军顿,却始终没有忘记村子里尚未发家致富的乡亲们。为了让乡亲们快速致富,他首先以自己创办的金秋铸造为平台,招工时优先录用本地村民,优先为当地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实现了农民向工人转型发展的第一步。同时,为实现全村共同富裕,蒸蒸日上的金秋铸造开始进行股权改革,闫军顿拿出一部分股权,让全村村民自愿参股。对有入股意向而资金不足的农户,闫军顿以私人借款、担保贷款的形式为村民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了村民变股东,带领着村民共同致富。截至目前,金秋铸造已经累计给股东分红1亿多元。

  2010年,闫军顿又引领村里20余户农户组建了集种植、养殖、沼气为一体的农业合作组织———东鑫旺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鑫旺”)。由于当年金秋铸造公司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导致资金非常紧张。为了能够确保农业项目的顺利推进和发展,闫军顿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信用社。短短一周时间,农信社就把评级、授信、放款等相关流程走完,让东鑫旺第一时间拿到了企业的启动资金。就这样,东鑫旺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以肉牛养殖为龙头,公司统一机械化种植土地,实现了养殖、种植、沼气循环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在企业上班与耕种农作物之间的矛盾,也为年老体弱的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更使人畜禽粪便和公司生活污水变废为宝生产成沼气,满足了公司和村民生活需要,净化了人居环境。

  截至目前,该公司存栏肉牛520余头,接受本村及邻村农户流转土地800余亩,解决6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随着资金源源不断的注入,各项设施也在逐渐健全,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东鑫旺将形成年存栏肉牛1000头,年出栏肉牛3000头的大型肉牛养殖场,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延伸阅读
13.7K
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