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因素催生招工难

字号:

2012-12-03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作者:李小彤

  七大因素催生“招工难”——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

  最近几年,春节过后的“招工难”问题愈演愈烈: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抢工”现象,就是在中西部地区,有些省市政府部门也开始出手干预“农民工的流动”,希望本地农民工能够就近就地就业,首先满足本省本市之所需。这使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对农民工的争夺越来越趋于激烈。那么,为什么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会发生“招工难”?当前发生的“招工难”只是一个季节性的或阶段性的“难”,还是会长期持续?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

  原因一: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

  记者: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0多年,由此造成的出生率下降,是否直接影响到目前的劳动力市场?

  张翼:人口结构的变化,使“招工难”首先表现为总量供给增幅的降低。自20世纪70年代将计划生育纳入 “五年规划”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就开始逐步下降:先是非农户籍人口在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约束下的下降,然后是农业户籍人口出生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下降。到201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11.90‰,死亡率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 7.11‰,自增率开始下降到4.79‰,从趋势上看,仍然处于下降态势。

  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呈现收缩态势。在1953年和1964年人口普查时,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图是名副其实的 “金字塔”形状。但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则出现收缩之态势,少儿人口开始缩减。虽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的金字塔底部有所扩展,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口政策趋于稳定之后,金字塔底部又开始收缩。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的收缩态势已经极其明显了。目前中国0岁-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男女合计仅为5.16%,5岁-9岁人口占比为5.41%,10岁-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6.30%,15岁-1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7.17%。可以看出,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这意味着每年新生成的劳动力人口,会较上年减少。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态势。这就是说,现在的 “招工难”,实际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尤其是18岁左右劳动力人口历年供给趋于减少的结果。除结构性因素之外,总量供给额的有限性,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人预测说中国农村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但真正考察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会发现,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了。现在,已经很难从农村再找到如劳动力 “蓄水池”那样的农民工了。如果城镇或城市继续扩张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劳动对象的产业, “招工难”就会愈演愈烈。

  原因二: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

  记者:除了劳动力总量问题外,结构性变化对于 “招工难”的影响是怎样的?真的只是招技工难吗?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而农民工又强烈地表现为短缺性的 “招工难”呢?

  张翼:可以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强化了 “招工难”问题。面对 “招工难”,有些人认为是 “招技工难”而不是 “招普工难”。但事实上,现在的 “招工难”是普工与技工的双重短缺。

  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但中国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以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为主的年轻劳动力。从2010年12月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是初中与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比如说,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比达到69.18%,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到10.58%,二者相加其占比接近80%;在女性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20.50%,初中文化程度占比66.58%,二者相加超过87%。所以,该类制造业中女工的短缺程度更严重。

  从其他制造业内部所使用农民工的学历结构中也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与 “小学及以下”农民工仍然是用工的主体。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已经使小学毕业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微乎其微。初中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也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扩张中迅速降低了。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7年,总共毕业了2070万名初中生,该年有840万名初中生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有810万名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故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生是420万人。

  2008年,总共毕业了1933万名初中生,该年有837万名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有812万名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故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生是284万人。

  2009年,初中应届毕业生为1797.7万人。在扣除了升学进入普高与中职的1704万人之后,有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为93.7万人。

  2010年,初中毕业生下降到了1750.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为83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为868万人,二者相加达到1704万人,使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缩减到不足5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继续雇用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的劳动力,就不得不面临新增劳动力迅速下降的约束。企业对年纪较轻的农民工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是比较低——即使现在超过了51%,还是远远低于工业化所要求的水平。再加上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包括了很大比例的农民工,使真正城镇劳动力人口中白领岗位增速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速,这就强制将一部分大专毕业生挤压进蓝领岗位,造成工作搜寻与工作匹配的矛盾。另外,在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大学反应能力很差,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机制还没有转变。这使扩招中质量缩水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减弱了。一部分就业的大学生,也因为工作兴趣、专业适应、环境要求等的不匹配而多次跳槽,无形中增加了就业与再就业难度。

  原因三: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预期,劳动力市场对较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记者:从您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初中毕业即进入市场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了,那么劳动力市场对这部分人的需求是什么状况?

  张翼:由于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我们的预期,劳动力市场对较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在整个2010年,劳动力市场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和接受过中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极其旺盛。比如说,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高达1.15和1.13。这预示着:受春节影响的第一季度,普工是非常缺的;在一年合同期满之后的第四季度,普工也是极其缺乏的。在2011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高达1.21;在2011年第二季度,也维持在1.15。

  当然,劳动力市场对接受过一定技能训练的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的需求更为旺盛。比如说,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这一类别劳动力的求人倍率甚至高达1.35及以上。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求人倍率,却全部低于1。而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似乎有所增长,但本科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仍然较低,到2011年第二季度,只有0.85。这就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持续存在。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初中及高中阶段劳动力的供给短缺是持续性的短缺,而不仅仅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短缺;第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表现为毕业季即第三季度的就业难,而且是全年性的持续性就业难。中国企事业单位白领就业岗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大学生数量的供给量。

延伸阅读
13.7K